2023年,梅江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深入推進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凝心聚力推動梅江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全力開創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新局面。一、綜合經梅州市統計局統一核算,2023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304.98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4億元,比上年增長3.9%,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1%;第二產業增加值131.90億元,比上年增長8.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1.4%;第三產業增加值163.5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6.4%。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1:43.2:53.6,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減少0.4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9717元,比上年增長6.0%。2023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3.7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44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94.80%,比上年末提高1.22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36.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88萬人,鄉村人口5.5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2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41‰;死亡人口0.29萬人,死亡率為7.39‰;自然增長率為-0.98‰。全年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53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可比口徑(以下簡稱同口徑)增長10.3%,自然口徑增長27%。其中,稅收收入4.34億元,可比口徑下降3.6%,自然口徑增長19.4%。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48億元,同比增長7.3%。全年全區城鎮新增就業2310人,幫助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215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52人。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0%(上年為100%),與上年持平。二、農業全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產值14.37億元,比上年增長3.9%。分行業看:農業(種植業)產值增長0.6%,林業產值增長18.2%,牧業產值增長31.8%,漁業產值增長2.6%,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增長6.2%。全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766畝,比上年下降6.0%;稻谷種植面積35681畝,下降10.0%;油料種植面積5734畝,增長8.1%;蔬菜種植面積74760畝,下降0.2%;園林水果種植面積39095畝,增長2.0%;茶葉種植面積24798畝,下降2.5%。全年全區糧食產量21420噸,比上年下降7.0%,其中,稻谷產量16256噸,下降9.3%;油料產量1233噸,增長17.1%;蔬菜產量124042噸,增長1.5%;水果產量44684噸,增長6.6%;茶葉產量1890噸,下降30.5%。全年全區豬牛羊禽肉產量7128噸,比上年增長20.8%,其中:豬肉產量5764噸,增長35.2%;禽肉產量1287噸,下降18.2%。年末生豬存欄3.92萬頭,增長36.0%;生豬出欄5.5萬頭,增長36.1%。全年全區水產品產量8122噸,比上年增長2.8%。三、工業、建筑業全年全區75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01.63億元,比上年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5.00億元,比上年增長5.9%。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90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按經濟類型分: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10.3%,股份制企業增長11.4%。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4.8%,重工業增長11.3%。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長6.8%,中型企業下降4.8%,小型企業增長37.1%。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三大支柱產業增加值118.5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煙草、電力、電子信息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1%、8.3%、7.7%。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9.44億元,比上年增長7.0%;實現利潤總額9.87億元,比上年下降32.9%。全年全區建筑業增加值29.98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46個;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3.73億元,增長17.9%;建筑施工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64.94萬平方米,增長10.1%;房屋竣工面積136.11萬平方米,增長140.6%。四、服務業全年全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63.5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0.66億元,同比增長2.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61億元,同比增長9.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11.5%;金融業增加值33.57億元,同比增長6.5%;房地產業增加值19.24億元,同比下降1.7%。全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8.93億元,同比增長3.5%。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同比增長3.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5.1%;房地產業同比下降23.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同比下降14.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同比下降11.0%;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同比增長3.3%。全年全區貨物運輸周轉量31.16億噸公里,同比增長9.23%,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2.78億人公里,同比增長102.7%。年末公路通車里程976.183公里,比上年末減少2.7 %。五、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6.0%。其中,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13.8%。在項目投資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6.5%。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比上年增長13.8%,民間投資比上年下降1.7%,港澳臺、外商經濟投資增長9.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764.1%,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6.5%,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4.8%。全年全區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17.4%。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16.45億元,比上年下降9.1%;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74億元,比上年下降34.4%。商品房施工面積492.6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2.7%;商品房竣工面積79.2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12.1%。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4.7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49.0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全區商品房銷售額實現3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住宅銷售額比上年增長14.2%。2023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 億元 21.25 -17.4 其中:住宅 億元 16.45 -9.1 房屋施工面積 萬平方米 492.64 -22.7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376.77 -24.5 房屋新開工面積 萬平方米 23.03 57.5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12.02 257.7 房屋竣工面積 萬平方米 79.23 112.1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64.87 194.3 商品房銷售面積 萬平方米 54.78 1.6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49.07 -1.7 商品房銷售額 億元 39.31 14.5 其中:住宅 億元 36.48 14.2 商品房待售面積 萬平方米 84.64 2.5 其中:住宅 萬平方米 48.32 24.8 六、國內貿易全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3.2%,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141.87億元,比上年增長2.5%;餐飲收入9.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七、對外經濟全年全區貨物進出口總額27400萬美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出口總額2235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6.2%,進口總額5046萬美元,同比下降6.0%。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89.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23.8%。八、金融2023年末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947.7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2%,其中:住戶存款余額580.23億元,增長10.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25.9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0%,貸存比為87.1%。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增長速度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 947.76 9.2 其中:住戶存款 580.23 10.3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 825.93 9.0 其中:短期貸款 47.80 13.7 中長期貸款 344.50 6.7 全年全區人壽、財產保險保費收入0.77億元,比上年增長24.6%;賠款支出金額0.49億元。九、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全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6元,同比增長4.6%。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95元,同比增長4.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44元,同比增長4.9%。年末全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離退休)95584人,比上年末增長2.8%。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6728人,減少1.1%。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63846人,增長0.5%。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4979人,減少1.4%。參加工傷保險64295人,增長0.3%。參加失業保險47112人,增長1.2%。參加生育保險51752人,減少0.6%。2023年末全區參加各類保險人數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名稱 年末參保人數(人) 比上年末增減(%)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152312 1.3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離退休) 95584 2.8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 56728 -1.1 基本醫療保險 268825 -1.0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63846 0.5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04979 -1.4 參加失業保險 47112 1.2 參加工傷保險 64295 0.2 參加生育保險 51752 -0.6 年末全區共有民辦養老院12家,床位1075張,收養人數446人;敬老院3家,床位658張,收養人數125人;社區服務設施138個,比上年增加2個。年末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415戶2647人,比上年減少29戶101人,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168萬元,比上年減少3.5%。城鄉低保標準858元/人/月,比上年提高了30元/人/月。十、教育和科學技術全年全區共有獨立設置幼兒園92所(其中:公辦性質幼兒園14所,民辦性質60所,集體辦18所),在園幼兒人數16212人;完全小學28所(其中:民辦3所),小學教學點3間,在校學生4105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普通中學14所,其中: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其中民辦2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9143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職業高中2所(其中:民辦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2683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76人。2023年全區高考參考人數 2211人,本科上線人數 947人,本科率為 42.83%;專科上線人數 2198人,專科率 99.41% 。全年全區專利申請受權量574件,比上年減少22.1%;其中:發明92件,比上年增長2.2%;實用新型375件,比上年減少33.3%;外觀設計107件,比上年減少15.1%。年末全區擁有國企事業單位各類科學技術人員5100人,比上年減少0.2%,其中高級職稱1069人,比上年減少0.2%;中級職稱2436人,比上年增長1.9%。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和體育年末全區有區級博物館1個,區級圖書館1個,區級文化館1個,街鎮文化站7個。年末圖書館藏書達23.6萬冊,比上年增長3.2%。全年開展送戲下鄉演出10場、送書下鄉8場。全年全區接待旅游總人數319.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2.3%;旅游總收入36.83億元,比上年增長257.2%。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3個,其中區級醫院2個,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病床位777張,衛生工作人員203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53人,注冊護士621人。全年全區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4塊,其中:銀牌1牌塊,銅牌3塊。參加市級比賽共獲得獎牌35枚,其中:金牌16枚、銀牌11枚、銅牌8枚。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全年水資源總量4.72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2%。全年總用水量1.1757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3%,其中農業用水0.576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1721億立方米、生活用水0.4276億立方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28.5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9.3%。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增長12.7%。全區全社會用電量22.8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4%,其中:工業用電量9.4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1%。全區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梅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9.7%。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全區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年環保審批建設項目26宗,環保投資0.76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2.22%,建成2個自然保護區和2個森林公園。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9.42公頃,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0.15億元。全區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0起,同比增長42.9%;死亡人數10人。注:1、本公報中2023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2、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3、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相關歷史數據已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進行修訂,農業相關歷史數據已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修訂。4、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障局、衛生健康局、民政局、科工商務局、教育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人保財險梅江支公司提供的數據為區屬數據,其它2018-2021年為區屬數據,2022年后為轄區數據。5、數據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社會保障、專業技術人員數據來自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數據來自區醫療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區財政局;公路旅客和貨物周轉量數據來自區交通運輸局;外貿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數據來自區科工商務局;金融數據來自市人行提供市統計局,再由市統計局提供給區統計局;保險數據來自人保財險梅江支公司;教育數據來自區教育局;專利數據來自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旅游、體育、圖書數據來自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衛生數據來自區衛生健康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梅江分局;低保、社會救助數據來自區民政局;水資源數據來自區水務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梅江分局;林業數據來自區農業農村局;農作物受災面積、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區應急管理局;用電量數據來自城區供電局;其他數據來自區統計局。
陳金鑾率隊到對口幫扶梅江各單位對接聯系工作深化交流拓展合作 助推梅江高質量發展 7月8日至9日,梅州市委副書記、梅江區委書記陳金鑾率隊先后到廣州市荔灣區、省商務廳、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廣東省供銷合作社、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對接聯系工作,就落實“百千萬工程”、加強對口幫扶協作、推進產業項目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進一步深化各方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助推梅江高質量發展。荔灣區委書記劉晨輝,省商務廳副廳長雙德會,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江濤,廣東省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葉梅芬,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白云峰等出席有關交流活動。 陳金鑾代表梅江區委、區政府對各單位長期以來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介紹了梅江區“百千萬工程”推進情況和對口幫扶工作開展情況。他表示,當前,梅江區正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縱深推進蘇區振興、融灣入海兩大戰略,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這為雙方深化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希望荔灣區在體制機制建設、招商引資、民生事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雙方共同把幫扶協作事項細化落實好,推動兩地合作朝著更深層次、更寬領域邁進;希望省商務廳在產業平臺提質升級、縣域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激發消費品以舊換新潛能、落實“五外聯動”、推動電商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指導開展更多更好的供采對接、招商推介和促消費等活動,推動梅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希望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發揮綠色能源技術和產業優勢,結合梅江“百千萬工程”重點區域攻堅和典型鎮村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光伏開發利用,推動電力裝備產業發展;希望省供銷合作社在產銷冷鏈集配中心、農資保供中心、“菜籃子”產品供銷配送中心等項目建設方面給予支持,指導梅江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希望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積極推動梅江煙草產業提質增效、加快發展,扎實推進幫扶項目落地見效,助力“百千萬工程”、綠美梅江生態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座談交流期間,各單位領導對陳金鑾一行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對梅江區推進“百千萬工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對梅江提出的請求事項予以積極回應。他們表示,梅江區發展勢頭好、改革力度大、內生動力強,前景廣闊、未來可期,接下來,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工作部署,聚焦梅江所需和發展所向,整合資源力量,在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招商引資、人才引育、民生幫扶等方面給予梅江更大力度支持,不斷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更好成效。 在穗期間,陳金鑾一行還前往海龍圍科創區起步區、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規劃展示館等地考察學習;看望激勵梅江區派到荔灣區跟崗學習干部。區領導任君、陳志文、丘頌霞、黃曉航參加相關活動。
為深入推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梅江區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各項工作,多措并舉持續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運用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等方式開展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 2024年3月28日上午,梅江區委宣傳部、梅江區民政局、梅江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梅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梅江區西陽鎮在梅江區西陽鎮直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了一場“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為主題的移風易俗紅白理事會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西陽鎮、村干部、紅白理事會成員向村民解讀紅白事惠民政策,通過發放宣傳單、解答問題、送小禮品等方式倡導群眾反對封建主義思想,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科學意識,有效發揮“百千萬工程”第一批示范村的輻射效應,扎實推進全區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
梅江區領導干部警示教育會暨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培訓班召開為推動梅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7月2日,梅江區領導干部警示教育會暨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培訓班在區委區政府禮堂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傳達學習全省、全市領導干部警示教育會暨黨章黨規黨紀教育培訓班精神,緊扣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集中觀看有關警示教育片,教育引導全區黨員干部自覺學紀、知紀、明紀、守紀,始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為推動梅江“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加快打造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市委副書記、梅江區委書記陳金鑾主持會議并講話。 陳金鑾強調,要銘“紀”于心,始終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實。要深刻認識加強紀律建設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把黨紀學習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把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長期堅持下去,貫穿于管黨治黨全過程和各方面。要深刻認識加強紀律建設是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武器,認真對照“六項紀律”深入自我剖析,從根本上增強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深刻認識加強紀律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更加注重用紀律規矩管黨治黨,切實將黨紀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深刻認識加強紀律建設必須強化黨紀學習教育,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加深對黨紀學習教育的認識和把握,從根本上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陳金鑾強調,要守“紀”于常,以案為鑒推動黨紀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要對照政治紀律看忠誠,以學習《條例》為契機,把政治性要求貫穿紀律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要對照組織紀律看黨性,強化組織意識,堅決做到“四個服從”,始終忠誠組織、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要對照廉潔紀律看清廉,切實增強抓作風建設的歷史自覺和政治擔當,把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作為改進黨風政風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要對照群眾紀律看立場,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主動助企紓困解難,大力倡導親清關系,狠抓營商環境優化。要對照工作紀律看擔當,持續深化“扛責任轉作風抓落實”,攻堅突破“百千萬工程”,真正將振興發展的各項任務落實到位。要對照生活紀律看操守,增強自制力,始終做到修身慎行,涵養良好家風,自覺當良好風氣的引領者、營造者、維護者。 陳金鑾強調,要履“紀”于行,領導干部要帶頭潛心學紀、知紀明紀、遵規守紀、履責抓紀,以開展黨紀學習教育為契機,勤學細研,真正把黨紀學習教育和黨的紀律建設不斷引向深入,持續鞏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