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沿革】 梅州城區(今梅江區)原是程鄉縣治所在地,向稱梅城。南朝齊置程鄉縣至宋初設梅州500多年間,州、縣皆無城。北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圍長450.3丈(約1499米)。明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擴辟縣城,周圍長985丈(約3250米)。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直隸嘉應州。
清末,嘉應州城區擴大。轄東街、西街2個堡。東街轄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轄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紅杏坊、社甸甲、百果圍和烏廖沙。
民國元年(1912),嘉應州改為梅縣后,縣城仍轄東街、西街2個堡。民國20年(1931),由堡改為區鄉,縣城轄地有附城鎮、城內、忠孝里、百果圍、黃坭墩、紅杏坊、下圣母、烏廖沙鄉。民國26年(1937),梅縣整編區鄉,縣城稱為梅城鎮。
1949年5月,梅縣解放,在設置新政區時,縣城仍稱梅城,政區則稱城內區。1950年3月,復稱梅城鎮。 1958年9—11月,實行公社化,梅城鎮改稱梅城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鎮改為梅州鎮(仍隸屬梅縣)。1978年12月,梅州鎮從梅縣分出,由區級升格為縣級,改稱梅州市,隸屬梅縣地區管轄。1982年,梅州市基層政區設東區、中區、西區、南區4個辦事處和東郊、西郊、江南、梅江4個公社,下轄32個居民委員會、29個生產大隊、395個生產隊。
1983年6月,梅縣和梅州市合并,稱梅州市,同年9月改稱梅縣市。縣市合并后,江南公社撤銷,并入南區,在城區設南區、東區、中區、西區。
1983年11月,基層政權人民公社建制撤銷,恢復區鄉村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稱,以原有公社改為區,設區公所。生產大隊或聯隊改為鄉,設鄉人民政府;按農民居住聚落點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梅縣市共設31個農村區、4個市區街道辦事處、1個直轄區級鎮;區以下設271個鄉、10個鄉級鎮、34個居委會;鄉以下設849個村。
1987年4月,區、小鄉建制被撤銷,改設鄉(鎮)制。梅縣共設10個鄉、22個鎮、4個市區街道辦事處(8月增設北區,共5個市區)。下轄451個村、61個居民委員會、5395個村民小組。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梅縣市建置撤銷,原梅縣市的行政區分設梅縣和縣級梅江區,梅江區由原梅縣市城區5個辦事處(金山、東山、黃塘、五洲、江南)和城郊5個鄉鎮(城北、東郊、西郊鄉和長沙、三角鎮)組建而成,為梅州市直轄縣級區,治所設在梅城江北仲元東路51號。
1989年,黃塘辦事處因城區有上黃塘、下黃塘、黃塘居委等名稱,容易混淆,經省政府批準,將黃塘辦事處改名城西辦事處。
1998年,按省政府規定,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撤銷管理區辦事處,設立村民委員會。全區5個農村鄉鎮60個管理區辦事處改設60個村民委員會。
1999年,經省政府批準,撤銷城北鄉、東郊鄉、西郊鄉建制,設立城北鎮、東郊鎮、西郊鎮。
2002年7月,經省政府批準,梅江區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撤銷東山街道辦事處、東郊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金山街道,撤銷西郊鎮、城西街道辦事處,設立西郊街道,撤銷五洲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城北鎮。調整后,梅江區轄長沙、三角和城北3個鎮及金山、西郊、江南3個街道,下轄54個行政村和38個社區。
2012年9月23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印發《廣東省民政廳關于同意梅縣西陽鎮劃歸梅州市梅江區管轄的批復》,同意梅縣西陽鎮劃歸梅州市梅江區管轄。調整后,梅州市梅江區轄長沙、三角、城北、西陽4個鎮和西郊、金山、江南3個街道。
2024年1月,梅江區轄長沙、三角、城北、西陽鎮4個鎮和西郊、金山、江南3個街道,下轄81個村和50個社區。
【位置 面積】 梅江區屬廣東省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梅江中游,梅州市中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緯23°27′~23°95′、東經115°72′~115°97′之間。東臨梅縣區雁洋鎮和大埔縣銀江鎮,南鄰豐順縣和梅縣區梅南鎮交界,西連梅縣區程江鎮和大坪鎮,北接梅縣區石扇鎮和城東鎮。是梅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區域總面積570.6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7.85平方千米。
【地質 地貌】 梅江區屬中國東南部華夏古陸的一部分,構成古陸的基底為前泥盆系變質巖。從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幾經海陸變遷,出現一系列沉積建造。
前泥盆系為一套地槽型的類復理式建造,主要為淺變質的砂、泥質建造,加里東運動使其上升成陸地,構成區境古陸的基底。
晚泥盆世至早二疊世,由于海西運動,沉積一套韻律性較明顯的碎屑巖、碳酸鹽及含煤碎屑巖建造。
早三疊世開始的印支運動,帶來一次小海浸,沉積含泥炭的碳酸鹽建造。
始于晚三疊世的燕山運動,沉積一套海陸交相的碎屑巖、中酸性火山巖、山間盆地碎屑巖。
自第三紀至今的喜馬拉雅運動,沉積紅色碎屑巖、礫石、砂、黏土建造。
區境泥盆至第四紀地層均有出露。
梅江區地勢東南高,逐漸向東北、西北傾斜。區境為梅江流經蓮花山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形可分為3個類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
區境內較高的山峰有5座:
明山嶂 海拔1278米,位于西陽鎮與大埔縣銀江鎮之間,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其東南的銀窿頂,海拔1357米,為梅江區第一高峰,西南蜿蜒為鱷魚嶂、北山嶂、九龍嶂、均屬蓮花山系陰那山脈。
鬼忽巖頂 海拔1021米,位于西陽鎮白水與豐順縣交界處。在銅鼓嶂之西,北接明山嶂,南連馬鬃崗(海拔744米),呈東北至西南走向。
鱷魚嶂 主峰海拔1010米,位于長沙鎮與西陽鎮之間,屬蓮花山脈。東面連豐順縣龍崗鎮丹竹坑,山勢高峻,狀似鱷魚,故名。
清涼山 海拔786米,在西陽鎮南部,為蓮花山系。山峰常為云霧繚繞,適宜種茶。
黃沙嶂 在三角鎮南部,離梅城13千米。其東南為西陽鎮,屬蓮花山系。主峰高觀音,海拔770米,南北走向。東南部為清涼山,再往南是鱷魚嶂。西北坡的溪水流入三角鎮的泮坑村,形成瀑布。高觀音山頂夏天氣溫比梅城一般低4℃~6℃。
【水文】 梅江區境內主要河流有10條。
梅江 為主干流,源自廣東省陸豐、紫金兩縣交界處的武頓山七星崠,沿蓮花山北麓自西南向東北穿流,在五華縣河口匯五華河,至興寧水口稱琴江,匯寧江后稱梅江。在梅縣區畬江鎮流經梅江區長沙鎮入梅城城區,在金山芹黃村口流向西陽鎮出境,經梅縣區丙村、雁洋、松口,在大埔縣三河壩銜接韓江,流經潮州,在汕頭入海。梅江全長307千米,集雨面積1.41萬平方千米;流經梅江區境30多千米,集雨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有2條:
程江 源自江西尋烏縣岑峰鄉,經平遠縣自西北入梅縣區梅西鎮經大坪鎮、程江鎮流入梅江區西郊,在德龍橋匯入梅江,全長44千米,集雨面積718平方千米,流經區境約5千米。
周溪水 源自梅縣區石扇鎮長排宮,集雨面積118平方千米,經梅縣區竹洋、謝田、金盤橋入梅江區金山周溪村,在東山狀元橋匯入梅江,全長36千米。
流域面積10~1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6條:
扎田水 源自城北鎮作峰寨,經扎田至西郊寨中匯入程江,全長27.5千米,集雨面積72.6平方千米。
古田水 源自城北鎮花拉岃,流入梅城至東橋匯入梅江,全長8.6千米,集雨面積17.3平方千米。
明陽水 源自城北鎮禾倉崠,經西郊教子岃匯入程江,全長11千米,集雨面積11.3平方千米。
大密水 源自雞籠嶂,經長沙鎮大密村至大密橋匯入梅江,全長12.8千米,集雨面積27.3平方千米。
小密水 發源于長沙鎮洋扇岃,經小密村至長沙橋匯入梅江,全長11千米,集雨面積20.6平方千米。
白宮水 發源于西陽鎮白宮的明山嶂,經坪上、鹿子陂、柑子山、將軍閣、賽仁等村流入白宮圩,向西流至莆蔚村與西陽圩之間出口匯入梅江。集雨面積197平方千米,河流長度36千米。
龍坑水 發源于西陽鎮三家畬,流入龍坑村,在鄭屋角自然村上側匯入梅江。集雨面積26平方千米,河流長度10千米。
【氣候】 梅江區地理位置靠近北回歸線,東近太平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日照長、冬季日照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但易旱易澇,偶有奇熱和嚴寒,四季宜耕宜牧。年平均氣溫21.9℃,年平均日照時數181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74.7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04天。
【自然資源】 梅江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稀土、鉛鋅礦、花崗巖等,主要分布在城北和長沙鎮。旅游資源主要景區有泮坑旅游度假村、千佛塔旅游風景區、梅城風光、黃遵憲故居“人境廬”等。
【行政區劃】 2024年1月,梅江區轄長沙、三角、城北、西陽4個鎮和江南、金山、西郊3個街道,行政村81個,社區50個。
【人口 語言】2023年,梅江區年末戶籍人口36.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4萬人;常住人口43.7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500人,人口出生率6.41‰;死亡人口0.29萬人,死亡率7.39‰;自然增長率為-0.98‰。梅江區為梅州市的中心區域,客家人集中的聚居地,使用標準客家方言為主要傳統語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外來人員不斷增多,普通話交流較為普遍。
【文物 人文】 梅江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東亞文化之都”的核心區域,有眾多名勝古跡和豐富的文化遺產。2023年,梅江區新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全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83處。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人境廬和榮祿第;有恩元第、東山書院、千佛鐵塔、大覺寺、林風眠故居、棣華居、聯芳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有曾井、梅州學宮、狀元橋、梅江橋、羅衣塔、朱云卿故居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有八角亭、潔養堂、留馀堂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有嘉應大學、東山中學、梅州中學等名校;有中山路、凌風路、仲元路、元城路等歷史文化街區;有席獅舞、鐃鈸花、打蓮池、梅江區客家鹽焗雞制作技藝、客家釀酒、清涼山茶制作技藝、五句板、梅城山歌、鬧八音、拜公王、升龍轉火、拜孔圣人、拜藥師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88項。2023年,梅江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第四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梅江區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清代有嘉應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進士李黼平,外交家、教育家、杰出愛國詩人黃遵憲;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一代宗師林風眠,嶺東著名女詩人葉璧華;近代有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兼紅一軍團參謀長、紅四軍參謀長朱云卿;祖籍梅江區的將軍有葉松盛、張榛盛等,大學校長(書記)有劉復之、楊簡、黃友謀、薛尚實、吳道鈞等,“兩院”院士有李國豪、黎尚豪、梁伯強、江歡成、楊簡、梁春廣,其中李國豪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