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歷史文化游徑(華南教研基地)
        來源:梅江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發布時間:2023-12-05 10:02:07  瀏覽次數:-
        【字號:

          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梅州展陳館(熊銳故居展陳館)——城北古洲村覺堂體育公園—守成居、云漢樓(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云漢樓——梅州學宮(梅江區博物館)——望杏坊:大覺寺(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金山頂原梅縣博物館(國立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暫定

          一、華南研學教育項目建設情況:

          梅江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梅州紀念館主館項目于2021年6月開工建設,2022年6月竣工開館。項目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對熊銳故居進行修繕改造,規劃建設用地約41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380平方米,拆除原建筑部分墻體,并對建筑整體進行加固修繕,改造為革命歷史紀念館。同時在周邊配套停車場、綠化、道路等場地及設施;二期規劃建設用地約4446平方米,在熊銳故居周邊配套建設文化廣場、大型停車場、景觀水池、綠化、浮雕墻、景觀柱等場地及設施。根據建筑本體及周邊片區空間布局,除在紀念廣場上設置紀念柱外,需設置導游全景圖、導覽圖、標識牌、解說標識等,同時標識需富有特色,與古典建筑、景觀環境相協調。并對其余六處辦學紀念地(包括安善廬、大覺寺、金山頂梅縣博物館、樂育中學、守成居、僑建樓,總面積約10790平方米)進行建筑修繕、室內展陳、樹立人文歷史信息牌,周邊環境整治及提升改造等。項目總投資5100萬元。

          二、華南研學教育旅游線路規劃發展情況:

          按照“紅色引領、旅游主導、創新驅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深挖紅色旅游潛力、深挖“華南研學”精神內涵,通過推進“華南研學”辦學遺址活化利用,煥發“華南研學”辦學遺址的歷史文化資源時代價值,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我區通過組織策劃華南教育研學教育與旅游路線精品行相融合的模式,持續加大紅色研學力度,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城市文脈中提升政治、經濟、社會效益,突出梅州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和僑鄉文化特色的同時,結合“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推出重走蘇區紅軍路、華南教育歷史研學行、客家文化體驗游、生態鄉村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線,加速本地區旅游經濟復蘇。將旅游特色村與著名紅色景點串聯成珠,不斷豐富鄉村游、生態游、紅色文化教育游等產品業態,引進旅游公司規劃旅游線路,重點打造“紅色文化教育研學行”等旅游品牌,推出“一日游”和“多日游”等旅游產品。

          三、華南研學教育研學意義:

          我區“華南研學”教育建設通過精心發掘開發精品旅游路線,培訓專業人才,策劃系列送游客活動等措施,進一步弘揚客家紅色革命精神,重現梅州尤其是國立中山大學梅州籍師生對近現代革命的貢獻,擦亮梅州“歷史文化名城”名片,服務梅江蘇區振興發展,梅江區擬以“中山大學東遷梅州”為主線,打造梅江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旅游線路以圍繞3個辦學紀念地作為規劃。梅江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以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足跡為主線,通過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讓公眾入了解華南教育變遷史,傳承華南教育烽火精神,弘揚抗戰精神、延續紅色血脈,傳承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

          抗戰時期中大及其他高校在粵東辦學歷史的挖掘整理,辦學舊址的標識和保護,亟需學術界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發掘這段教育變遷史,保護和活化利用歷史文化遺跡,既是對華南師生堅定信念,克服艱難困苦、冒著生命危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精神的緬懷和傳承,也是紀念及致敬內遷高校粵東山區父老的重要舉措,更對增進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文化認同,建設共同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 

          點位情況介紹:

          一、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梅州展陳館(熊銳故居展陳館)

          

          “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梅州展陳館、中山大學與梅州展陳館、熊銳生平事跡展陳館”,又稱熊氏“朝錫公祠”,位于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梅塘東路91號,占地面積3677平方米,建筑面積1142平方米。熊氏十世祖朝錫公從大壢村熊屋遷此開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創建人之一,國立中山大學籌建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犧牲的革命烈士,馬克思主義理論早期研究者、傳播者,為培養革命干部和推動國民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熊銳烈士的故居。房屋坐南向北,夯筑土木磚石結構,灰瓦面平房,主體建筑屬于典型的清代假三堂四橫客家傳統民居。正屋上堂右側第二間為熊銳在家時起居的房間。

          故居門楣署:“朝錫公祠”,外大門聯曰:“朝堂優寵 錫賚無疆”。內大門聯曰:“江陵世澤 寶善家聲”。中堂對聯:“江陵之世系可稽椒衍瓜綿遠肇荊襄一脈;寶善之家聲未艾蟬聯鵲起統期孫子多賢。”上堂對聯:“肇鰲峯以丕煥家聲奕世毋忘宗功祖德;譜江陵而永隆祀典千秋猶望子振孫揚。”朝錫公祠也是葉劍英元帥通訊員熊耀輝(家名淼仁)同志故居。2020年,梅江區根據廣東省和梅州市關于“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工作部署,在省委宣傳部、省自然資源廳、省文旅廳、省教育廳和中山大學等有關單位或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對熊銳故居展陳館進行重點保護與活化利用。

          梅州市按照省的工作部署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重點選擇抗戰時期中山大學東遷梅州為主線,采用“1+N”模式(即1個主館和全市21處辦學紀念地),依托熊銳故居朝錫公祠規劃建設,打造成三館合一的展陳館,分別為:“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梅州展陳館、中山大學與梅州展陳館、熊銳生平事跡展陳館”。展館由中國美術學院團隊規劃建設,整體以紅灰色為基調,突出客家特色元素,是集歷史展示、教育研學、多媒體互動、參觀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展陳館。

          2022年6月29日,熊銳故居展陳館正式開館,內設兩個展區:第一展區為“華南教育歷史文化展”。根據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突出一個重點、發揮特色的建設要求,在大激蕩時代大學與地方互動的主題之下,本館通過“學脈淵源”“客家革命“大學歸省”“輾轉粵東”以及“復原廣州”五大單元,借助照片、檔案、報刊、實物、口述、田野等豐富史料以及視頻、音頻各種多媒體手段,詳實、深刻、生動地為您徐徐揭開一幅華南教育歷史的壯麗畫卷,以及梅州與中山大學之間厚重的學脈淵源。

          第二展區為“尋路法蘭西——中共旅歐支部史料展”。以“尋路”為主題,通過“救亡圖存  運動熱潮”、“分批赴法  工學實踐”、“上下求索  建立組織”、“宣傳主義  擴大隊伍”、“世紀回響  黨史豐碑”五大單元板塊,運用圖片、文獻、實物生動展示中共旅歐支部的建立背景、發展沿革、主要活動和歷史功績,形象闡釋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的深刻歷史內涵。

          熊銳故居展陳館將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講好華南研學故事,讓文化根脈薪火相傳;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蘇區的時代價值,自開館以來,依托濃厚的人文底蘊和革命氛圍,舉辦紅色系列活動、專題講座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客家傳統文化,提升群眾社會科學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真正成為梅江區基層黨組織開展革命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學習教育,不斷豐富廣大黨員群眾精神生活林風眠紀念館的良好場所。

          二、城北古洲村覺堂體育公園—守成居、云漢樓(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云漢樓


          

          1945年初,中山大學文學院由從樂昌坪石遷移至梅縣城北古洲村曾龍岃守成居進行教學工作,如今建筑依舊保存完好。

          該紀念地是中山大學戰時遷徙到梅州的文學院舊址。城北鎮古洲村位于梅城環市北路以北。作為古時候梅城對外交往的陸地"咽喉",曾龍岌因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優美的自然環境曾經吸引眾多官吏商賈在此定居。這些蘊含著濃濃客家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依"岌"而建,與田園形成和諧美麗的景致,適應客家先輩在遷徙和發展過程中的需要,處處展現客家精神和人文歷史,有著獨特的文化個性。占地面積:1200㎡,建筑面積:1800㎡,房間數量:38間,建筑年代:19世紀20年代。保存情況:主體保存較好使用現狀:尚有曾氏后人居住。

          云漢樓建于1945年初,中山大學女子師范學院由從樂昌坪石遷移至梅縣城北古洲村云漢樓進行教學工作,如今云漢樓建筑依舊保存完好。該紀念地為中山大學戰時遷徙到梅州的女子師范學院遺址。地址:梅江區城北鎮古洲村,建筑面積:3600㎡,占地面積:1800㎡,房間數量:105間,建筑年代:1942年保存情況:保存較好,使用現狀:現有6戶人家居住。

          三、梅州學宮(梅江區博物館)


          

          梅江區博物館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城江北凌風西路,由梅州市級文保單位——梅州學宮改建而成,總占地面積約6225平方米,展廳面積400多平方米,具有歷史人文、民俗非遺、藝術美術、自然科普等方面的傳播展示功能,是一座地方性綜合博物館,也是開展社會教育和各界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場所。2021年2月1日上午,梅江區博物館正式開館,免費向社會公眾開放。展區分為“千年嘉應”“紅色梅江”“人文秀區”“詩畫梅江”四個部分,“千年嘉應”以時間為主線,展示了從遠古梅江到梅江設區,一路走來揭開了千年嘉應的歷史風貌,展示了一座文化名城的厚重文脈。“紅色梅江”講述了梅江區是原中央蘇區,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地,在土地革命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紅色梅江展區記錄了周恩來、朱德、陳毅、羅榮桓、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梅江人朱云卿等革命志士在梅江區這塊紅色土地上留下的英勇往事。“人文秀區”體現了梅江區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之鄉,孕育出了在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詩畫梅江”展示了作為人文秀區的梅江,在文學與藝術領域一直是梅州地區的翹楚。

          梅州學宮從始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古時梅州最高學府,也是梅州“文化之鄉”的標志之一,是用于紀念孔子、傳承傳統文化、宣揚愛國主義教育、科普人文社會知識的綜合性紀念場所。2000年8月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梅州學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朱德率紅四軍來梅時,曾在大成殿門口廣場激情演講,宣傳革命道理。2008年梅州學宮評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梅江區博物館自2021年2月1日開館以來,依托濃厚的人文底蘊和革命氛圍,舉辦大型系列活動、專題講座、宣講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客家傳統文化,提升群眾社會科學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真正成為了梅江區基層黨組織開展革命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學習教育,不斷豐富廣大黨員群眾精神生活的良好場所。

          四、望杏坊-大覺寺(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45年4月初,理學院院長任國榮在《中山日報》刊登通告,通知學生院址選定在梅縣上市大覺寺(當時亦是城西小學校址)。在梅縣復課這段時間,留校任教的張宏達等租賃了梅縣城西楊屋作為居所,常到梅縣城北的廣東省立高級農業學院圖書館繪圖,貼在講義上,作為教學參考。

          該紀念地為中山大學戰時遷徙到梅州的理學院遺址,地址位于梅江區城西西區蘿卜坪梅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院內,建筑為建于唐代的古寺院,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梅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金山頂(國立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

          

          1945年2月下旬,中山大學先在梅城東較場民眾教育館樓上設臨時辦事處,不久遷至梅城金山頂縣立圖書館。當時,來梅登記員生已有百余人,在途中者約近千人。辦事處為來梅員生接洽住宿地點。而校本部借梅縣公共體育場(東較場)背的私立學藝中學校舍辦公。該紀念地為中山大學遷戰時徙至梅州的通訊處和校本部遺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文保路1號(金山頂),占地面積4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9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