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于我國法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其主要特點如下: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傳播,還可通過受損的皮膚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兒童和青少年是主要發病人群,以托幼兒童及學齡兒童為高發年齡段。臨床表現:1、發熱。多為持續性,體溫可達39℃左右,可伴頭疼、全身不適等癥狀。2、咽峽炎。表現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膿性分泌物。3、皮疹。發熱后24小時內開始發疹,一般情況下耳后、頸部最先出現,然后迅速蔓及軀干和四肢;典型的皮疹表現為在皮膚上均勻分布,壓之褪色,伴有癢感,消退后皮膚會脫屑。4、草莓舌、楊梅舌。??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紅腫的乳頭凸出于白苔之外,稱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凸起,稱“楊梅舌”。導致猩紅熱的鏈球菌感染可以引起侵襲性感染,它能侵襲到血液、組織,引起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如心肌炎、鼻竇炎、中耳炎等。治療指南:1、 抗生素治療:懷疑得了猩紅熱,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選用抗生素治療。抗菌藥物應足量、全程,需按完整療程吃藥。2 、休息、勤通風:猩紅熱患者應居家或住院隔離治療至癥狀消失,咽拭子培養陰性或自治療之日起不少于7天,方可解除隔離。同時,需多休息,保證每天的睡眠充足,房間多開窗通風。特別提醒:成人也可能感染此病。家長在照顧居家隔離患兒的時候,也要做好自身防護。3、口腔護理:可用溫鹽水漱口,每天3-4次。預防指南: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猩紅熱,做到以下幾點,也可以有效預防猩紅熱!1、管理傳染源:如果孩子確診猩紅熱,應避免帶病上學,及時就醫治療,憑屬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返校證明返校;被患者污染的用具可煮沸消毒,家具書桌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擦洗消毒,不能擦洗的物品,可以戶外暴曬1-2小時。2 、切斷傳播途徑: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室內勤通風。猩紅熱高發期,盡量減少帶小孩到人群密集通風較差的場所,如去盡量佩戴口罩。3、提高免疫力:適當戶外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充足的睡眠都可以提高免疫力。4、加強學校衛生工作: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及小學要認真開展晨(午)檢工作,發現可疑者應要求停課就醫和隔離治療,同時做好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