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是由攜帶基孔肯雅病毒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燒、關節疼痛、皮疹為主要表現。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我省目前未發現埃及伊蚊,主要還是通過白紋伊蚊傳播,這類蚊子在白天也叮咬人,但叮咬高峰發生在清晨和傍晚。主要孳生在較為潔凈的容器積水中。這類蚊子也會傳播其他病毒,如登革病毒。雌性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癥期的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者后,經2-10天的外潛伏期即可傳播病毒,人們被攜帶病毒的雌蚊叮咬發病,這是人間傳播的一個主要方式。人感染病毒后,通常在3-7天內出現癥狀,臨床以突起發燒,體溫可達39℃以上,整個發燒時間一般為3-7天,關節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大部分病人關節痛在1-3周可緩解, 但是部分患者的關節炎等慢性癥狀可持續數月至數年。發病后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間皮膚多為正常,部分伴有瘙癢感,數天后消退,可伴有脫屑。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抗病毒治療藥物,主要采取退熱、鎮痛等對癥支持治療。發熱期應臥床休息,不宜過早下地活動,防止病情加重。病人應采取防蚊隔離措施。目前沒有任何疫苗可以預防基孔肯雅熱,唯一可以預防的措施是避免被攜帶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個人著裝時要盡量減少皮膚暴露,在暴露皮膚或衣服上使用驅蚊劑以避免蚊子的叮咬。另外保持生活環境周邊衛生,清除積水、翻盆倒罐,可有效降低伊蚊密度。對于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地的人員要加強防蚊措施,若出現基孔肯雅可疑癥狀及時就醫并告知旅居史及蚊蟲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