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西陽鎮雙黃村加強推進基層黨建和精準扶貧工作
軟弱渙散村“蝶變”美麗鄉村
沿著S223線走進梅江區西陽鎮雙黃村,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展現在記者眼前:在溫煦的陽光下,沿溪人行棧道與勒杜鵑花相映成趣,山水墻繪點綴著修葺一新的客家傳統民居,新建的小公園讓古渡口重煥生機,百年古榕樹下三五村民怡然自得,精心規劃的移民新村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雙黃村距離梅州城區約7公里,全村總面積9.6平方公里,該村先后被認定為省定貧困村、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共59人。得益于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加快推進,雙黃村近年來實現了由內到外的美麗“蝶變”。
黨建引領打贏“翻身仗”
村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戰斗堡壘的作用。梅州市奇龍坑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2009年在雙黃村建成啟用,土地確權、居住環境等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村民。當2013年提出垃圾填埋廠轉為垃圾焚燒發電廠時,該論證項目引起了周邊100多戶村民的強烈反應。
“后來,各級黨員干部帶頭進村入戶,耐心地和村民做解釋工作,群眾從最開始的不理解轉變為支持。”雙黃村黨支部書記李新棋介紹,發電廠實現全面運行后,該廠生活垃圾日處理量約1200噸,接下來雙黃村將以每噸生活垃圾1元的形式給村民分紅,讓“無處安放”的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
自2016年以來,雙黃村由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和梅江區教育局對口幫扶。“駐村工作隊主要借助產業幫扶,通過入股分紅、發展光伏項目、打造葡萄采摘園等多樣化的脫貧項目,幫助貧困戶增加經濟收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駐村工作隊隊長李鐘志說,雙黃村還通過免費發放養殖種苗,鼓勵貧困戶發展種養產業,產業幫扶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以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0萬元打造的葡萄采摘園為例,占地面積12畝的采摘園種植了夏黑、巨峰等品種的葡萄,去年9月首次摘果,一畝收成近800斤葡萄。該項目不僅為有意愿從事種植的貧困戶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還給貧困戶每年帶來了4萬元的分紅。
持續發力脫貧不松勁
“三年前我剛到雙黃村時,村容村貌比較落后,道路狹窄破爛,傳統建筑年久失修,且當地產業較少,當年村集體收入只有3.5萬元。”駐村3年來,李鐘志深刻地感受到了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得到提升。
經過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攜手同心、共同發力,該村一系列短平快項目和長期項目穩步推進,為貧困戶實現長效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至2018年底,雙黃村59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全面脫貧,貧困戶平均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00元,均高于省定脫貧標準7598元,年增長率達29.4%。
“依托山水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我們將重點打造‘一心二帶三片區’,建設美麗雙黃。”李新棋介紹,“一心”即以村委會為核心,結合周邊自然生態景觀優美的山林,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二帶”指以省道和村道沿線綠化景觀進行提升,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帶;“三片區”分別為生態農業種養區、生態山水觀光區、人文休閑體驗區,將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旅游有機結合,保障村莊的可持續發展,防范返貧現象的發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高效實施。(江 嬋 鐘智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