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治國理政,親身征詢,虛心聽取普通百姓建議和意見,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政府的政策合民意,暖人心,有效果。近年來,梅州積極推行“微訪談”等網絡問政,定期與網民在線交流,搭起“江湖”與“廟堂”之間的溝通橋梁,不斷增強黨委、政府與網絡社會的互動,加強與市民的交流,激發大眾參與梅州建設的激情與活力。
區長鐘秀堂做客“梅州發布”微訪談
統籌“五個建設” 打造詩畫梅江
“我們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依托現有的山水脈絡和歷史人文等資源,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5月22日上午,梅江區區長鐘秀堂做客“微觀梅州”系列微訪談時說。
當天,鐘秀堂圍繞梅江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生熱點、網民關切的話題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政府工作與城市的發展前景、人民的幸福指數緊密相連。微訪談結束后,鐘秀堂接受南方日報采訪表示,目前,梅江區正全面對接市“一區兩帶六組團”規劃建設,按照生態富民強市的部署要求,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持“三城聯動”,發展“三大板塊經濟”,奮力開創“詩畫梅江、文明客都”新格局,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發展“三大板塊經濟” 推動全域協調發展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近20億元,比增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47億元,比增1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74億元,比增27.6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出爐,梅江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
這是梅江區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要求,主動融入市委、市政府“一區兩帶六組團”規劃建設,立足實際謀劃“三城聯動”、發展“三大板塊經濟”取得的初步成效。
過去的成績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鐘秀堂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梅江區站在建區30周年新的歷史起點上,邁向新時代加快發展的機遇期。
鐘秀堂介紹,發展“三大板塊經濟”,涵蓋了經濟社會建設的核心工作,這是梅江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構建“一區兩帶六組團”發展新格局、推進生態富民強市而謀劃的重要舉措。
三大板塊經濟,包括“醫康養”板塊、商貿物流板塊和農旅板塊。梅江區區位特殊,為突破資源要素限制,立足現有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進行了“板塊經濟”的總體規劃,“也就是以壯大醫療健康產業為重點發展‘醫康養’板塊、以繁榮城市經濟為目標發展商貿物流板塊、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發展農旅板塊,這既是經濟發展區域化的體現,這也是全域協調發展的需要。”鐘秀堂說。
尤其在商貿物流板塊,《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5—2030)》中提到,要立足產業發展,重點發展五大產業板塊,打造七個百億產業集群,其中之一就是商貿物流業。
作為梅州的中心城區之一,梅江區依托現有的商貿物流基礎,引進海吉星、義烏小商品城等項目,壯大產業規模、建設區域物流中心,推動商貿物流板塊加快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同時,商貿物流產業也會成為美麗鄉村的一個新載體,帶動周圍農副產品加工業、汽車零售業等的發展。
結合農旅板塊,梅江區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加快建設城北鎮、西陽鎮2個旅游特色鎮,玉水、扎上、鯉溪、新聯等4個旅游示范村和東山谷文化孵化區等6個產業帶重點項目。去年,全區旅游接待總人數、總收入分別比增14.8%、13.1%,被確認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為助推產業發展,梅江區還積極“筑巢迎鳳”,深入實施“鄉賢回歸投資興業”工程,發揮客商大會招商效應,圍繞商貿物流、休閑農旅、醫療保健養生等主導產業進行精準招商,著力擴大產業規模。
“我們將更加關注經濟擴量提質、更加關注城鄉均衡發展、更加關注民生事業提升、更加關注政府治理能力,爭取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鐘秀堂說。
堅持“三城聯動” 打造如詩如畫梅江
寬敞的馬路,整潔的街道,熱鬧的古巷……得益于梅江區歷史文化街區的整治工作,江北老街面貌日新月異。
去年,梅江區制定了《梅州市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先行對泰康路、中山街油羅街進行了升級改造,堅持修舊如故的原則,運用客家雕花門窗、滴水瓦面等方式對破損的外立面進行修復,對私拉亂搭的電線、網線等進行規范整理。
經過多方努力,道路更加平坦通暢,破舊的街區經過修繕后重新煥發活力,整治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惠及群眾。在微訪談中,就有群眾感慨,江北老城區是梅城歷史文化的縮影,特別是那些名人故居、騎樓等古建筑,希望政府要好好保護,傳承好客家文化。
目前,仲元東西路正在進行排水管網鋪設工作;仲元路全體店鋪已簽名同意進行改造,準備5月進場施工,預計國慶節完成基本建設任務;根據項目安排,凌風西路預計于明年春節前完成基本建設任務。
除了街區整治外,梅江區還組織人員深入到各鎮(街道),對散落在轄區內歷史久遠、保存度完好的客家古建筑進行全面摸查登記,統籌集聚周邊文化資源,運用多方力量打造“多形態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資,促進古建筑保護、促進文化旅游、促進社會建設”的城鄉文化俱樂部,讓古建筑得到有效傳承保護。
“我們按照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統籌全區資源要素,提出在全域范圍內,以東升園區為核心發展創新創業城、以江南新城為核心建設宜居宜業城、以江北古城為核心擦亮歷史文化名城,推進‘三城聯動’。”鐘秀堂表示,依托現有的山水脈絡和歷史人文等資源,打造“如詩如畫”的梅江,是對歷屆區委發展思路的傳承和創新,既體現了梅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表明了黨委、政府應有的責任擔當。
梅江區十里梅花長廊項目的啟動,也是為這個初心而來。具有客家文化特色休閑空間和原鄉文化生態空間的十里梅花長廊,在帶給群眾一個休閑娛樂之處的同時,也為城市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
據了解,該項目的范圍為東山書院至周溪河村的饒公橋段,主要以梅花及客家文化為載體,分為“尋梅識晨耕”“聞梅有書香”“頌梅憶鄉音”三個部分,以農耕文化、私塾文化和客家文化等為主,打造以觀賞、游覽、體驗、參與為主的休閑、生態之地。目前,從東山書院至客家博物館、全長約1.5公里的示范段已基本完成,預計年底可全面建成并開放。
增加8000多個學位 解決城區上學難
梅州作為文化之鄉,一直把教育發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微訪談中,教育、學位等關鍵詞作為熱點被網民反復提及。
作為中心城區,梅江區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2009年,梅江區在粵東西北80多個(市、區)中,率先建成首個“廣東省教育強區”;2014年在全市率先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驗收;2015年在全市率先完成“廣東省教育強鎮”復評任務;2017年全市首批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驗收,梅江區被教育部評為2017年度全省唯一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
針對財政有限的實際,梅江區進一步完善機制,形成了“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投入保障模式。數據顯示,梅江區3年共擴大校園面積近300畝,新建校舍30棟、維修校舍18棟,新建、改建運動場21個,新購置計算機逾萬臺、電子白板1000多套,新建校園網33個,新增圖書156.6萬冊,新增常規教儀設備價值5983萬元。
同時,隨著梅州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心城區樓盤的新建與逐漸增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加劇了城區學位緊缺的問題。
為了讓群眾不再被“上學難”的問題困擾,梅江區采取分期分批措施,加快推進學校項目建設工作,增加教育資源,解決熱點和難點問題。金山街道辦、三角鎮先后撤并整合了規模小、辦學效益差的龍豐小學、芹鄉小學、上坪小學、壢明小學、安國小學和新塘小學等,同時加大加快城區學校的規劃新建、改造力度。
據了解,龍豐幼兒園于2016年投入使用,特殊教育學校已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風眠小學將在2018年9月將建成投入使用,可提供1850個優質學位。芹洋學校已于2017年底開工建設,2019年9月將建成使用,可提供2550個優質學位。實驗中學(伯聰中學)運動場將于今年底投入使用。金山小學遷建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城北中學、會文小學、水白中學擴建工作正在規劃設計中。這些學校項目建成后可增加8300多個學位,城區學校學位不足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通訊員 曾仕謙 鐘興明 鐘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