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梅州市2016—2020年宜居社區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16-10-22 14:24:30  瀏覽次數:-
        【字號: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梅州市
        2016—2020年宜居社區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有關單位:
          《梅州市2016—2020年宜居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徑向市創建宜居社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9月2日

        梅州市2016—2020年宜居社區建設總體規劃


          根據省委辦公廳、省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宜居社區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粵辦發〔2012〕12號)及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宜居社區建設的函》(粵建房函〔2016〕1501號)要求,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宜居社區建設,如期實現到2020年全市社區基本達到宜居標準的目標,特制訂本建設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宜居社區建設是一個蘊含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舒適、社會和諧的綜合概念和持續過程。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依法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支持、居民參與的原則,按照統一部署、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思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居住環境,健全服務體系,保障居住安全,豐富文化生活,構建新型宜居社區,全面提高我市新舊社區的宜居水平。

          二、工作目標

          據統計,我市共有86個社區,其中有11個社區已于2010—2015年期間獲評“廣東省宜居社區”。根據全省宜居社區建設工作部署,到2020年全省社區基本達到宜居社標準,因此,我市2016—2020年期間宜居社區建設任務為75個社區。
          按照各縣(市、區)報送的宜居社區建設規劃,2016年計劃申報5個;2017年計劃申報10個;2018年計劃申報17個;2019年計劃申報15個;2020年計劃申報28個(詳見附件)。

          三、工作內容

          宜居社區建設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完善社區基礎設施、改善社區環境、規范發展社區服務、健全社區安全防范體系、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創新社區管理機制等六個方面。

          (一)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優化社區基礎設施空間布局,重視老舊社區、城中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交通、教育、醫療、文體、養老服務等機構設施,為充分發揮社區功能提供基礎保障。

          1.完善社區公共基礎設施。新建社區要按照“考核指標”進行建設,充分考慮各種區域不同功能需要,優化和完善社區道路、給排水、供配電、通信、管道天然氣等基礎設施,合理規劃布局居民鍛煉健身的體育活動場所和生活超市、餐飲店等經營性場所。[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規劃局;配合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水務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體育局、市財政局、梅州供電局]
          2.提升社區公共交通建設。配置和完善社區的站點、站亭、站牌等公交停靠服務設施;完善社區內交通指示標志,加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交通運輸局;配合單位:市城鄉規劃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
          3.完善社康中心建設。社康中心醫療設施和人才配置進一步完善,建立優秀醫療人才交流服務機制,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衛生計生局;配合單位:市城鄉規劃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
          4.建設社區文體公園。充分利用拆除違章建筑后的空地、尚處于純綠化狀態的公共綠地、以及社區內的空地建設改造成文體廣場和社區公園。工業園區、高檔住宅和寫字樓集中的社區,要因地制宜設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為群眾提供便利的健身條件。[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體育局、市城鄉規劃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財政局]
          5.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完善居家養老指導和服務網絡,大力發展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配合單位:市城鄉規劃局、市財政局]

          (二)改善社區綜合環境。完善社區環衛設施及雨污水系統,平整后街背巷的路面,整治建筑物立面,提升社區綠化景觀,優化社區公共空間,重點提升城中村等老舊社區環境。

          1.保持社區干凈整潔。鼓勵支持創建綠色社區,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做好環境衛生保護工作。社區內各類商業設施要證照齊全,符合衛生和環保要求。社區建有二類公共廁所、垃圾轉運站等小型環衛設施建設,配備足夠的衛生清潔和垃圾清理人員,定期打掃和清洗道路和公共場地,實現垃圾及時清運。[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環境保護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城鄉規劃局、市水務局]
          2.提升社區綠化景觀。完善社區綠地建設,按照“考核指標”的要求,充分挖掘潛力增加綠地面積,老舊社區、城中村社區要通過立體綠化等方式提高社區綠化覆蓋率。[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林業局、市城鄉規劃局]
          3.加強有害生物防治。加大白蟻防治力度,加強新建、改建、擴建、裝飾裝修的房屋白蟻預防管理,完善“四害”防治基礎設施,有效控制社區“四害”密度。[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衛生計生局]
          4.推廣垃圾分類收集。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和培訓,培養居民良好的衛生習慣,補充垃圾分類回收桶和回收點,實行垃圾分類回收。[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愛衛辦、市環境保護局、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5.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在社區大力推廣應用清潔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鼓勵居民利用太陽能、管道天然氣等清潔優質能源產品,減少排放,改善空氣質量。[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發展改革局;配合單位:市環境保護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市城鄉規劃局]
          6.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社區要通過宣傳欄、講座和結合產品推介活動等方式對居民進行低碳生活教育。倡導居民節約資源,綠色消費。[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環境保護局;配合單位:市教育局、市衛生計生局]

          (三)規范發展社區服務。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出發點,不斷拓展服務內容,逐步擴大服務覆蓋面,完善公共服務、自助互助服務、商業服務的社區服務體系。

          1.提升社區基層政務服務水平。從方便居民辦理各項業務基層政務服務水平,有條件的街道辦、居委會要實行集成政府辦事機構“一站式”服務,為居民提供戶籍登記、勞動就業等優質政務服務,不斷提高社區公共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配合單位:市衛生計生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成立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加快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咨詢、法律援助、勞動保障、心理輔導、老幼照料、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等多樣化的特色服務,健全志愿者服務網絡,按照“三分鐘到場”要求,建立“有人員、有器材、有戰斗力”的社區微型消防站。[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配合單位: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司法局、市公安消防局]
          3.推進專業化物業管理。整合優化社區管理資源,改變目前社區物業服務內容單一的狀況,實行社區物業服務區域內秩序維護、清潔衛生、消防巡查、機電設備維護一體化的管理。[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配合單位: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四)健全社區安全防范體系。加強社區治安和消防安全管理,提高居民安全感,及時排查、調解和處理社區矛盾糾紛,建立暢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1.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機制。結合人防、物防和技防加強社區安全防范。重視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和群防群治隊伍建設,積極構筑以社區民警為主導,社區治保會和物業保安為依托,居民積極參與的群防群治體系,實現治安刑事案件逐年減少。建立人民調解工作機構和制度,矛盾糾紛發生率逐步降低,矛盾糾紛化解率不斷提高。[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公安局;配合單位:市司法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加強消防安全工作。健全消防互助組織、社區消防工作協調機制和消防安全區域聯防制度,不斷完善建筑密度過大的城中村社區消防設施,消除消防安全隱患。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教育,積極普及消防常識,組織居民開展消防逃生演練,提高居民逃生自救能力。[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公安消防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五)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完善社區文化設施,促進社區文體資源整合和利用,不斷創新社區文化活動載體,加強社區之間的活動交流,促進社區文化發展。

          1.完善社區文化設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形成功能合理、布局合理的文化設施。[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文廣新局;配合單位: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市城鄉規劃局]
          2.豐富居民文體生活。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鼓勵社區組建業余文化隊伍并舉辦舞會、文藝晚會等文體活動,各級各部門應為開展社區群眾性文體活動提供相應服務保障和便利。[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文廣新局、市體育局;配合單位:市城市綜合管理局、市民政局]

          (六)創新社區管理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帶動作用,理順社區、居委會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完善網格化管理模式,發展社區自治組織,構建新型社區管理模式。

          1.加強社區黨建工作。建立健全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社區黨組織指導協調作用。積極參與建設社區黨建工作示范點活動,推動社區黨建工作深入開展。建立黨群溝通的固定渠道,黨代表與社區建立固定聯系,定期到社區開展工作。[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配合單位:市民政局]
          2.制定社區議事監督機制。建立多樣化、多層次的社區自治組織,實現公民自我管理、社區自我治理的目標。構建社區事務工作站開展自治、協助政府開展工作以及監督功能。制定社區事務議事規則,健全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機制,促進居委會與業委會走向融合。建立健全民主評議會、居民論壇、聽證會等多種監督形式,積極拓展政府與居民的互動功能,共同建設和諧社區。[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民政局;配合單位: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領導,制定計劃。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宜居社區創建工作,加強工作領導和業務指導,認真組織創建宜居社區工作的深入開展,將該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與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結合起來,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認真制定計劃和實施方案,落實具體的責任領導和責任人員。
          (二)加大宣傳,全民參與。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創建宜居社區工作的重要意義,宣傳報道群眾參與的人和事,用生動的事跡引導人、啟發人,使創建宜居社區工作深入民心,激發群眾對創建宜居社區的熱情,為創造美好生活環境與安全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建性,形成全民參與、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圍。
          (三)協調聯動,主動工作。各職能部門要按職責分工,加強協調聯動,各司其職,充分發揮部門職能,積極指導社區開展創建工作,并認真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形成推動宜居社區創建工作的強大合力,進一步完善宜居社區軟硬件設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四)科學規劃,逐步完善。開展創建宜居社區活動是一項利在當代,惠及子孫后代的民生工程,一定要樹立長遠意識,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布局,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讓宜居社區在規劃的指導下建設得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實際性,使之成為有客家特色的宜居社區。
          (五)加強督查,以督促建。為確保我市創建宜居社區工作順利推進。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對各街道創建宜居社區工作進行督查,結合全年工作完成情況,對創建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予以表揚,并及時推廣先進經驗。對創建工作開展不力的單位和人員進行通報批評,督促整改,以確保按時完成我市創建宜居社區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