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梅江河行走,波光粼粼的江面偶有白鷺飛過,兩岸綠意盎然,市民在濱江公園休閑健身……這一美好場景,得益于我市水環境治理工作的持續開展。近年來,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建立健全“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等一系列工作機制,推動“河長制”向“河長治”轉變,確保全市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持續向好。
創新工作機制
強化執法監管
自2018年以來,我市高位高標準推動河(湖)長制工作,每年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全市年度工作任務。為凝聚河湖監管保護力量,我市還創新建立了“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了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河湖治理、違法案件查處、生態損害公益訴訟的法律監督職能,共同守護梅州的河湖生態安全。
“在‘河長+警長’方面,如果河長摸排發現有河砂盜采、侵占河道、水環境污染等問題,他們將聯合公安機關研究解決對策,嚴厲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在‘河長+檢察長’方面,如果河長在河湖管護和治理工作中發現有涉水公益訴訟案件的線索,他們會及時把線索移送檢察機關,為開展訴訟監督、公益訴訟等工作提供協助。”市水務局河庫科科長溫友君表示,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了水域執法監管,就去年而言,我市共查處涉水等破壞生態環境案件25宗,逮捕18人。下一步,市水務部門將持續完善工作機制,督促抓好全市河湖水面保潔,常態化開展“清四亂”行動,久久為功,守護好一江碧水。
日前,梅江區金山街道開展了“保護母親河,助力河長制”親子巡河志愿活動,在韓江民間河長黃敏文的帶領下,30組親子家庭沿著梅江開展巡河,撿拾河岸垃圾。這是我市創新實施“志愿服務+河長制”機制的縮影。目前,除700余名市縣鎮村四級河(湖)長外,我市還擁有注冊護河志愿者2.38萬余人,企業河長、專家河長、民間河長等活躍在治水一線,為母親河保駕護航。
推進“清漂”工作
助河湖更潔凈
今年,我市持續推進納入河(湖)長制管護的844條總長7226公里河流、714座水庫及2個湖泊的水面“清漂”工作,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早晨7點多,梅州大堤管理處梅江河保潔隊的幾艘“清漂”船從梅城的梅江河碼頭出發,開始了為期一天的“清漂”作業。據悉,該保潔隊成立于1998年,主要負責清理梅州大橋至廣州大橋之間的河面漂浮物,保潔區域長度約10公里。
“每天早上7點,管理人員先在岸上騎摩托巡查,了解漂浮物所在位置,然后再安排船只作業方向,由‘清漂’隊員乘船前往梅江河、程江河、周溪河等打撈漂浮物。”梅江河保潔隊隊長張正表示,目前,該保潔隊有隊員20名,無論酷暑還是寒冬,他們都會準時出現在河面上,日復一日地清理生活垃圾、竹子、水浮蓮等漂浮物。
從事“清漂”作業近20年,張正是梅江河水質變化的見證者,他說:“以前,河面常見一袋袋的生活垃圾,近年來,在河(湖)長制推動下,群眾對水環境保護意識提升了很多,水質的改善是肉眼可見的。”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共投入約2400萬元“清漂”專項資金,清理漂浮物累計7.8萬噸,清理河道長度約1337公里,基本實現水面無成片漂浮物,有效減少了漂浮物對河流水質的污染,“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美麗梅州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