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梅江區謀劃推進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在129個村(社區)設置網格490個,統籌網格內信訪、維穩、司法、訴訟、城市管理、應急管理、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將排查安全隱患、化解矛盾糾紛、宣傳政策法規等服務人民群眾的陣地前移。
網格化管理“一根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當前,梅江區仍在繼續推動服務、資源和力量向網格集聚,以“小網格”撬動基層“大治理”,將社會治理網絡覆蓋到每個人。
搭建體系??
服務管理“一格覆蓋”
“李伯,早啊!最近身體怎么樣?老兩口的疫苗都接種了吧?”
“感謝社區關心,我倆都打完第三針啦。對了,最近小區里有個情況要和你們反映一下。”
……
工作日的上午,江南街道鴻都社區網格員來到居民家中走訪,記錄下了解到的情況后,又趕往下一戶。
這是全區490個網格內網格員的日常工作寫照。
社區網格員到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情況。南方日報記者 何苑妮 攝
以鴻都社區為例,該社區共有8個網格,大約每600戶劃分為1個網格,每個網格由“網格長+網格員+信息員”組成,網格長由社區書記擔任,網格員由社區干部兼任,信息員則由轄區的老黨員、樓棟長、志愿者等組成。
“日常開展‘樓樓過戶戶清’工作過程中,社區干部會對轄區居民的情況進行登記,整理成表格,摸清老人、孕婦、病人等特殊人群底數,方便及時提供服務,同時也會詳細記錄轄區居民的職業、對應的工作單位、年齡、聯系電話及特殊需求等信息。”鴻都社區黨委書記肖燕玲說,有了這些材料,社區干部能更好地對網格情況做到底子清、情況明,一旦有任何緊急需要,社區也能夠第一時間調動相關力量。
網格員是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不僅承擔著疫情防控、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市民服務保障等各項工作任務,有時也能依靠自身“人熟地熟”的優勢在工作中發揮奇效。
江南街道作為梅州城區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在今年“1120”疫情防控期間就是以網格為作戰單元,充分激活網格活力,調動黨員干部、志愿者、網格員等多方力量,織牢疫情防控安全網。
“當時封控區域被劃分為2個網格,我就地轉化為網格2的志愿者,幫助醫護人員和其他志愿者快速熟悉網格內的路況、居民情況等。”鴻都社區干部何玲姍平時為社區網格7的網格員,據她回憶,“因封控區域內包含一所月子中心,里面住著大量的產婦,每天需補充特定的營養物資,需要提前與月子中心聯系,幫助做好相關人員的服務保障。”
“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和探索,江南街道的網格化管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江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朱惠媛介紹,在精細劃分網格區域,精準摸清、分類梳理網格內人員基本情況,完善實住居民職業、聯系方式等主要信息的前提下,一旦發生了緊急情況,網格就能起到快速集結各方力量的作用,平時也能起到科學精準提供服務保障的作用,切實將社會治理細化到最細單元,落實到最末端。
拓展運用??
推動治理精細高效
在梅江區,網格的運用體現在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近年來,該區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通過不斷完善網格最小治理單元,把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每個角落,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不斷走深、走細、走實。
“針對轄區常見的物業糾紛、鄰里糾紛,壢明村在各片區實行網格化管理,設置5名人民調解員負責化解群眾糾紛,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網格內。”三角鎮壢明村黨總支書記吳青介紹,每年,該村平均要調解大大小小100多宗案例,“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會根據實際情況引導雙方當事人站在對方立場多思考、多諒解,也要兼顧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才能提出讓人信服的調解方案,盡量把大事化小。現在群眾關系比較和諧,治安這一塊也比較好。”
隨著城市提質擴容和江南新城建設,2016年以來,三角鎮壢明村2000多名村民因征地拆遷獲得了安置房和店鋪。然而,許多村民在房屋處置、店鋪出租方面的流程、規范等存在許多法律“盲區”。
依托“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項目的實施,壢明村引進一名專業駐村律師,會為村里、村民的重要經濟合同簽訂、重大項目的談判等提供法律服務建議。在律師的幫助下,村民開始通過正當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近日,為加快推進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的新冠病毒疫苗“應接盡接”,構建全民免疫屏障,梅江區各鎮(街道)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點逐步恢復疫苗接種工作。
“網格的優勢在開展疫苗接種工作時就凸顯了出來。”三角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村(社區)網格員通過上門動員、線上宣傳動員,消除60歲以上老人和家人對接種疫苗的顧慮。同時,我們也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上門接種服務,讓群眾少跑腿,進一步提高新冠疫苗接種率、擴大新冠疫苗的覆蓋面。”
基層穩,則天下寧;基層穩,則全局安。
今年12月8日,梅江區召開“綜治中心+全科網格+‘粵平安’云平臺”工作推進培訓會,要求各鎮(街道)加快構建“綜治中心+全科網格+‘粵平安’云平臺”工作體系,對當前社會治理的基礎工作要抓實抓緊,因地制宜整合現有資源、人員、設施,強化規模合理、功能定位明確的鎮(街道)綜治中心建設,推進全科網格服務管理,加快“粵平安”云平臺推廣應用。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優化網格化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整合現有資源、人員、設施,強化規模合理、功能定位明確的鎮、街道綜治中心建設,推進全科網格服務管理,加快‘粵平安’云平臺推廣應用,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筑牢根基。”梅江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賦能??
做優基層治理生態
在西郊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內,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監控反饋畫面,發現某網格內存在不文明交通行為,工作人員隨即通過麥克風“隔空喊話”,不一會兒,違停在路邊的黑色轎車便駛離現場。
據了解,西郊街道地處梅江區江北老城區,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下轄5個村7個社區,轄區常住人口約4.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3.6萬人,屬居住人口密集區域。近年來,街道探索“黨建引領+綜治中心+多元共治組織”的“1+1+N”模式,搭建街道大綜治工作架構,將轄區網格優化為三級網格共49個網格。
西郊街道綜治辦主任徐萬斌介紹,依托西郊綜治維穩中心,街道整合了西郊轄區派出所、司法、應急、綜合執法、民政、婦聯等部門成立綜治中心,以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為基礎,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協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實體化工作平臺,實行組團式服務,實現街道、村(社區)、相關職能部門信息互聯互通。
工作人員通過智慧大屏查看各網格情況。南方日報記者 何苑妮 攝
“我們轄區內市場多、學校多,都是人流量較大的地方,現在城管隊員可以通過廣播提醒群眾,如果沒有及時整改,還可以呼叫現場管理人員過去進行處理,處理后將結果反饋上報。”徐萬斌說,“自從西郊街道數字城鄉綜合服務平臺投入使用后,不僅節省人力,社會治理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科技賦能基層治理,加強基層智慧治理建設,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借力大數據、物聯網、信息科技的技術治理革新不斷涌現,精準地發現問題、診斷問題和預測風險,為社會治理法治化、智能化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并且開始釋放治理效能。
“村口某個角落有村民亂扔垃圾。”黃泥墩社區黨委副書記、網格3網格員盧文彬通過“村村享”APP收到一條群眾上報的線索后,立即前往現場處理,隨后又將處理結果通過手機反饋給群眾。
群眾上報、平臺派單、網格員處理、辦結反饋。盧文彬說,網格員一般當天會對線索進行跟進,最遲2—3個工作日內辦結。
2021年,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作為試點大力推進“網格化+信息化”,引入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應用平臺,全網格建設24路公共安全視頻監控、11路智能云廣播、20路無線智能煙感,同時在社區4個主要出入口部署AI人臉識別視頻監控,有效提升了社區治安防控和治理水平。
“目前街道已設136個視頻監控頭、31個天翼大喇叭、1453個智慧煙感,實現了網格各類事件全過程可視化、遠程化、智慧化。”西郊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街道計劃升級“智慧管理平臺”,將信息系統、雪亮工程、天翼大喇叭、智慧消防、居家養老、疫情防控等系統進行整合,把黨建、防疫、社會治安、社會救助、市容市貌、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文明城市創建等納入平臺管理,平臺收集、甄別、分析研判后,可第一時間將相關問題推送給網格員處理,實現隱患排查在網格、服務落實在網格、小事解決在網格。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