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報記者 王宇潤 報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熱鬧喜慶的氣氛中,我們迎來了2018年春節。節前,本報記者采訪了不同醫院不同科室的專家,請他們給不同人群以提示,愿大家遠離疾病和意外,健康平安歡度春節。
慢病患者 平常心過春節
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生活作息和規律都和平日不一樣。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在保持心情愉快的同時,還是不能完全放松警惕,方方面面都應該注意。
三餐飲食有節
民以食為天,春節期間的一大主題就是“吃”。北京安貞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甘輝立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或者老年人飲食應該保持相對清淡,蛋白質、脂肪可以適當多吃一點,但是不能太多,避免暴飲暴食。針對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血糖增高或者波動過大、難以控制的情況,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陳歡歡提醒嚴格控制總熱量,同時介紹了一些小竅門:在餐館就餐可以要一碗白開水,把食物的浮油用開水涮掉;盡量不吃自助餐,因為容易不知不覺吃過量。堅果中油脂含量比較大,糕點往往高油高糖,這些都是應該控制的。“即使是無糖糕點,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多吃,也要算入總熱量。”陳歡歡強調。
生活作息有常
生活規律的改變對慢性病患者也是一個挑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有病變,可能存在冠狀動脈、腦動脈或頸動脈狹窄,一旦作息不規律,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會加重病情。甘輝立建議保持相對正常的作息時間,到點吃飯,按時睡覺,不要熬夜。“并不是說絕對不能變動時間,吃飯、睡覺的時間可以向后延遲或提前,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太過分。” 陳歡歡建議,糖尿病患者應保持平日的運動習慣,甚至要適當加量,去消耗多余的熱量。另外,尤其要注意規律進餐。
嚴格控煙限酒
甘輝立強調,控制吸煙這一條不能放松,身體的所有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腦、腎臟、膀胱在內的所有組織器官都有可能受到煙的影響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吸煙量增加可能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同樣,飲酒雖能調節氣氛,但不能多飲。糖尿病患者如果實在做不到的話,一天的酒精攝入量女性不超過15克,男性不要超過25克,每周不要超過兩次。“15克酒精約相當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者50毫升低度白酒。一定要注意控制,同時還要注意避免空腹飲酒。”陳歡歡提醒。
牢記定期用藥
慢性病患者節日期間的用藥,總體上要保持之前的規律,千萬不能因為忙碌或者大意忘了服藥。“有的地方有老傳統,正月里不吃藥,這個是不行的。” 陳歡歡特別提醒。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一定要定時注射,并且在注射以后按照規定時間進餐,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定時監測血糖,及時發現異常,遇到明顯不舒服的情況,比如多飲、多尿、感染、乏力,還需及時就診。甘輝立介紹,不按醫囑服藥,冠心病患者可能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情況,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出現腦出血、腦梗死等急性并發癥,萬萬不能大意。另外,千萬不能在飲酒后吃藥,因為酒會改變藥物的作用機制,導致嚴重后果。
急病意外 謹防范慎處理
歲末年終,總有一些我們不愿意看到、又往往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如何避免和應對,成了急診科醫生最想告訴大家的事。
常見突發疾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急診科主任趙麗提醒:“遇到突發情況,要采取正確自救的方法,同時盡快送醫,錯誤或不及時的自救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節日期間酗酒、暴飲暴食、飲食不潔等,可引起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胃腸炎、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消化道疾病。趙麗提醒,如果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餐后突現且多人發病,要警惕食物中毒。癥狀較輕可先在家中應急自救,如飲用大量涼開水,或用手指壓迫咽喉催吐,然后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出現腹部劇痛、發熱、寒戰、大汗、嘔血、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等情況,應立刻叫救護車。
油脂攝入較多、情緒波動、睡眠不足等,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肥胖、冠心病人群應引起重視。急性心肌梗死多有胸痛、胸悶、心慌等典型癥狀,以及肩背痛、胃痛、牙痛、咽喉痛等不典型癥狀。首先要平臥休息,家人不要輕易搬動,馬上叫救護車;如備有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可及時服用。
生活不規律、熬夜打牌等會造成血壓上升,誘發腦出血、腦梗死等急性腦血管病。當突發劇烈頭痛、嘔吐、眩暈,眼前發黑或視物模糊,一側肢體麻木,失語、失讀、失憶,短暫意識模糊、嗜睡等,應當立即就診。一旦昏迷,應讓患者就地平躺,把領口打開,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免嘔吐物誤吸入肺,馬上撥打急救電話,不要給患者服任何藥物。
甘輝立提到,長時間坐著不動,比如連續打麻將、長時間坐飛機等,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液的淤阻,加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或者形成深靜脈血栓,血栓脫落運行到肺,有可能產生急性肺栓塞。預防的方法就是定時起來走動走動,避免久坐。如有血栓形成傾向,在長途旅行前應去醫院做適度抗凝治療,預防血栓形成。
意外造成傷害
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孫凱認為,春節期間的意外傷害情況,交通意外首當其沖。冬季道路可能會結冰,節日路況又異于平日,加上人們放松警惕、疲于應酬、飲酒等原因,春節期間的交通事故屢見不鮮。預防交通意外根本上還是應該像平日一樣嚴格遵守各種交通規則,比如道路限速、禮讓行人、心態平和、系好安全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摩托車駕駛員佩戴頭盔等,最重要的一點,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切不可存在僥幸心理。萬一發生意外,一定要沉著冷靜,撥打急救電話聽從專業人士的指導,以免慌亂中造成二次傷害。
煙花爆竹造成的燒傷和爆炸傷是春節常見的一種傷害,嚴重的眼部炸傷需要眼球摘除。值得欣慰的是,隨著近些年禁止和限制煙花爆竹燃放措施的實行,此類傷害逐年減少;但是燃放時仍不能大意。
另外,醉酒以后無人照看的情況下,寒冷天氣倒在室外,后果比較嚴重,還有可能出現嘔吐物吸入導致窒息的情況。戶外游玩嬉戲時,還可能會出現凍傷,甚至落水,都需要引起我們警覺。
趙麗還提到了一種容易忽略,但是每年均有類似現象發生的意外情況,那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天氣冷的時候在密閉房間用煤爐烤火取暖,或用老式燃氣熱水器洗澡,以及在飯館包間內使用炭火涮鍋,都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嚴重時危及生命。一旦發現,應當立即關閉氣源,開窗通風,離開有毒環境,迅速送醫。
少年兒童 細照看莫大意
對于孩子來說,一年一度的春節是非常開心的事。有吃,有玩,家長也不會管得太嚴。但實際上,春節期間,關于孩子的健康平安,除了零食吃得多、三餐不規律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外,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家長注意的事情,不能因為忙著過節就疏于對孩子的照看和管束。
提防異物吸入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葛許華特別提醒,氣道異物吸入應引起注意,大約80%發生于3歲以下幼兒,2歲以下更為多見。最常見的吸入異物有豌豆、桂圓、果凍、黃豆、玉米、食物顆粒、玩具小部件等,其中食物是最常見的引起嬰幼兒致命性危險的氣道異物。春節期間,孩子有更多接觸這類食物的機會。對于5歲以下的孩子,應避免喂給這類形狀的食物,避免孩子單獨接觸這類形狀的玩具。另外,在孩子吃東西的時候,不要逗笑訓斥,制止其跑跳活動。
一旦發生誤吸入異物,孩子會突然出現劇烈嗆咳、呼吸困難、發紺,可能出現無聲作嘔或咳嗽。家長要第一時間幫孩子排出氣道內的異物,同時撥打急救電話。排出異物應用最廣泛、最有效的方法是美國心臟協會推薦的海姆立克手法。1歲以下:將嬰兒臉朝下,頭部低于胸部;救護者前臂支撐嬰兒,手托住嬰兒的頭部和下頜部,避免壓迫喉部。用手掌根部在嬰兒后背肩胛骨之間用力拍背5次;隨后,將嬰兒翻轉過來,前臂支撐嬰兒,手掌托住嬰兒的后腦和頸部,用兩個手指在胸骨下半部用力快速按壓5次。重復以上程序,直至異物清除。1歲以上:救護者從背后抱住孩子,雙臂環圍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內按壓于孩子的肚臍和肋骨之間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頭之上,雙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擠壓,反復實施,直至異物吐出為止。
嚴防燒傷燙傷
燒燙傷也是春節期間意外多發的一種。燃放煙花爆竹一定要讓孩子站遠一點,更不能允許孩子自行燃放。另外,由于家庭內燒煮的機會增多,孩子在家庭內活動的機會增多,增加了燒燙傷的可能性,要注意預防,抱著嬰兒的時候不要喝熱飲;使用灶臺靠內的灶眼,鍋具把手要轉到內側;熱的東西不要放在桌子邊緣;不要把熨斗、電卷發器、電吹風等到處亂放。葛許華強調,“萬一發生燒燙傷,應該在第一時間立即用冷水沖洗傷處,不要涂抹牙膏等,也不要涂抹任何藥膏、紫藥水等,情況嚴重的,應盡快到醫院急診或者燒傷科就診。”
控制用眼時間
控制孩子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玩手機的時間也是值得家長注意的問題。葛許華提到,有一份關于暑假后的調查數據顯示,暑假結束后,約有21.1%的孩子出現視力下降。這個數據對于寒假、春節,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對于近視的預防,節日期間最重要的是增加戶外活動及運動時間,避免長時間過近距離用眼,減少看電視及玩電子游戲時間,注意電子屏幕的亮度及環境亮度,注意眼睛與電子屏幕的距離,尤其重要的是,每隔3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多看遠處。
外出旅游 小藥箱護周全
近些年,趁著春節假期出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出國旅游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旅行前我們應該了解目的地的環境和氣候特征,以做好保護措施。有些國家和地區需要提前注射疫苗。特殊人群比如孕婦、兒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建議在旅行前,請醫生評估目前的身體狀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可以出行。
做好出行準備
北京維世達醫療中心藥房主任平江提醒,旅行小藥箱必不可少。常規藥物應該有:抗過敏藥如氯雷他定,止瀉藥如蒙脫石散和洛哌丁胺,感冒藥如酚麻美敏片或者氨麻苯美片,暈車藥如苯海拉明,緩瀉藥如開塞露或比沙可啶,外用藥如紅霉素眼膏或莫匹羅星軟膏……此外,還應根據個人情況準備一些藥物,比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應帶上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在小藥箱中,有些不屬于藥物,但也是必須準備的,比如防曬霜,60%以上酒精含量的免洗洗手液,避蚊胺(DEET)含量在30%~50%的避蚊劑,酒精棉片、創可貼、紗布等。
平江特別提醒,慢性病患者需要多備一些本人的常規用藥,旅途中應將藥品保持原有的包裝放在隨身行李中,千萬不要放在托運行李中,以防行李丟失或延遲而影響服藥;不要將藥品放在便攜式藥盒中,這樣有可能引起海關人員的質疑。最好將常用藥通用名提前翻譯成英文或目的國的語言,復印或者拍照攜帶。另外,最好準備一張目的國語言的個人信息卡隨身攜帶,內容包括姓名、年齡、身高、體重、過敏史、血型、病史、家族疾病史等。
正確保存藥物
在旅途中藥物的攜帶和保存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大多數的藥品需保存在20℃~25℃的干燥條件下,同時也可以參照藥品說明書上提供的貯存要求。平江特別提到了糖尿病患者所用胰島素的保存,其貯存要求是2℃~8℃。外出時,未開封的胰島素需要保存在便攜式器具如冰袋或者冷卻袋中,同時用毛巾包裹以防結冰,到達目的地后盡快放入冰箱冷藏室。已經開封的胰島素,常溫(20℃)保存即可,不必冷藏。
跨越時差用藥
如果經歷長距離的旅游,面臨著生活環境急劇改變的情況,尤其是時差的出現。對于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總體來講要確保服藥周期不超過24小時,最好設置服藥提醒。甘輝立特別提到了以下幾種情況的患者用藥應加以注意。第一,用于糖尿病的藥物與飲食密切相關,有的餐前半小時服用,有的隨餐服用,因此糖尿病患者的用藥要根據目的地的飲食和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第二,高血壓患者最好能有便攜的電子血壓儀,旅途中每天早晨起床后測一下血壓。旅游在外,血壓控制不好是非常危險的,在旅行前應該積極儲備相應的醫療知識和技能。一天吃一次的長效降壓藥比較適合旅行中使用,可以提前請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開藥。第三,治療冠心病的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等,不要打亂了24小時的時間間隔,也可以逐步調整為旅游目的地時間服藥,保持相對穩定的時間間隔和用藥劑量即可。
(責任編輯:郭思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