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食品安全風險警示:謹防毒蘑菇中毒
        來源:梅江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發布時間:2018-03-19 16:17:00  瀏覽次數:-
        【字號:

        廣東歷年屢有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發生。進入3月份,跟隨著梅雨和轉暖天氣,又到了野生蘑菇大量生長和中毒高發季節。為預防和減少發生野蘑菇中毒,維護健康與生命安全,梅江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

        有食用野蘑菇習慣的消費者,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并不靠譜的毒蘑菇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辦法是不要輕易采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千萬不能迷信以往的“經驗”,以免發生意外,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圖片1.png

        一、毒蘑菇中毒癥狀與治療

        毒蘑菇是指食用后可引起中毒的蘑菇類,毒性成分復雜,中毒癥狀因毒性成分不同而不同,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對毒蘑菇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藥,一般采用排毒和對癥與支持療法。萬一誤食毒蘑菇,要趁患者神志清醒時及時刺激口咽部催吐,并盡快到醫院治療。

        圖片2.png

        二、毒蘑菇及其中毒特點

        許多毒蘑菇外觀上與無毒蘑菇極為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和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和確認是否有毒;許多蘑菇毒素目前還無法檢測,且經烹調加工無法破壞,中毒后如搶救不及時,死亡率很高。

        圖片3.png

        三、消費警示

        (一)根據毒蘑菇所含毒素,中毒癥狀在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

          1.胃腸型:潛伏期為30分鐘-6小時,有惡心、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

          2.神經精神型:潛伏期10分鐘-2小時,除胃腸炎癥狀外,尚有流涎、流淚,嚴重者可出現幻覺、精神錯亂等;

          3.溶血型:潛伏期為6-12小時,可出現急性貧血、黃疸、肝脾腫大、血紅蛋白尿;

          4.臟器損害型:潛伏期10-24小時,臨床上分潛伏期、胃腸期、假愈期、內臟損害期和恢復期。特別是假愈期,此時病人無任何癥狀,但毒素正向肝腎內臟侵犯,病情惡化較快,可導致死亡;

        5.光過敏性皮炎型:潛伏期約24小時,與光接觸部位皮膚腫脹,指尖劇疼、指甲根部出血,嘴唇腫脹外翻。

        圖片4.png

        (二)毒蘑菇識別的誤區

          網上流傳不少識別毒蘑菇方法,如“顏色鮮艷、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不長蟲、味苦、腥臭的有毒” “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后變黑色的有毒”,“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具菌托的有毒”等等,實際上有些毒蘑菇和無毒菇的外觀并沒有明顯的特征區別,且至今還無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僅憑“經驗”和肉眼觀察判別復雜多樣的蘑菇是否有毒是造成誤食中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