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發燒時會吃抗生素一類的退燒藥品,有些人認為輸液比吃藥好得快,還有一些人認為更高級的藥品更新、更貴,能殺滅的細菌種類更多。但事實上,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征,關鍵在于因病、因人選擇。
近年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導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如危害公眾健康,造成環境污染等。其實,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能用窄譜的就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幾種聯合用。
用抗生素要避免“兩個極端”。一是不“過度使用”。有的病人有點感冒、咳嗽、發燒就服抗生素,其實感冒很多是由病毒感染的,用抗生素來對付感冒,作用基本不大。只有當出現黃鼻涕、黃痰、咽喉疼痛劇烈、扁桃體腫大出現膿點等癥狀時,并發中耳炎、氣管炎、扁桃體炎、腎炎、風濕病以及肺炎,并確診由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時,才需要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二是別“久拖不用”,有病不吃藥,拒絕治療。這類病人一定要按照醫囑、按療程服用抗生素藥品。在使用抗生素時,如果因為病情緩解就自行停藥,可能讓疾病反復發作,誘導細菌耐藥,后果會更加嚴重。
抗菌藥物是把雙刃劍,患者不能憑經驗用藥。對癥用藥,可以防治疾病;不合理使用或濫用,不僅副作用明顯,還會導致細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增加,損害患者健康。
所以,生病時一定要謹遵醫囑,遇到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況及時咨詢醫生,不盲目濫用。
(責任編輯:齊桂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