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始終堅持把校企合作作為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制度,健全機制,搭建平臺,創新模式,推動全省技工教育不斷發展。
“我們深切體會到,凡是校企合作開展得好的技工院校,辦學水平提升比較快,專業建設優勢比較明顯,技能競賽特別是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的成績也比較突出。”廣東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搭建平臺創新服務產業和企業新模式
2015年,廣東省人社廳和西門子公司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從專業建設、師資培養、開展技能大賽、共建綜合實訓基地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此舉標志著該省技工教育對接現代產業和推進校企合作工作邁上新臺階。
這是廣東省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臺成果的縮影。目前,該省38所技工院校與150多家國內外知名的大型骨干企業對接合作,5年來共輸送畢業生7.2萬人,培訓在職員工15萬余人次。
與此同時,廣東省深入實施校園對接產業園工程。該省安排2.1億元財政資金,支持86所技工院校與全省36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全面對接合作,為園區企業優先輸送畢業生、開展在崗職工技能提升培訓、開展產教研訓合作等,有效解決了園區面臨的用工難、穩工難等問題。
在廣東,技工教育校企聯盟已成“燎原之勢”。2014年,由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發起的廣東省機械技能聯盟宣布成立,得到一些高校和行業、企業的積極響應。聯盟成員有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人才市場,以及東風日產、西門子等優秀企業83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9家。目前,廣東省已組建10個技工教育校企聯盟,學校、企業、行業協會多方在人才培養與職工培訓、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資源共享與共同發展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該省始終堅持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完善學校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專業機制。2015年,廣東省安排6000萬元資金,啟動建設首批33個省級重點專業和10個省級特色專業;今年將安排8500萬元繼續支持,力爭到2020年建成200個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質量好的省級重點專業和省級特色專業。
校企雙制辦學發揮兩大機制耦合作用
2012年,廣東省制定出臺《廣東省技工院校校企雙制辦學指導意見》。校企雙制辦學模式與以前的“冠名班”“訂單式”培訓等校企合作形式相比,從招生、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到教師隊伍組建、教育教學、考核評價,校企共同商議完成,實現企業參與全程化。
廣東省“校企雙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雙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學制教育,學員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學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職雙制班,主要面向企業在崗職工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學員身份主要是企業員工。辦學中不僅政府給予相應的培訓補貼扶持,企業也加大投入支持。
在中山市技師學院,學校與中山市力泰電子工業公司開辦非全日制校企雙制班,由企業全額支付學費。
在東莞市技師學院,該校與9家企業合作開設了16個全日制校企雙制班,在校學習期間給予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費補助;在企業實習期間每月給予1200-1800元補助,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一年補助1萬元、工作兩年補助2萬元。
這種招工招生、送崗送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育人機制和企業用人機制的耦合作用。
創新育人模式推進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
2015年,《廣東省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爐。目前,廣東省技師學院等4所學校與5家企業開展試點,已完成學徒制材料備案工作,進入學徒培訓實施階段,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培訓模式基本建立。
廣東省不斷健全保障機制,明確將新型學徒培訓補貼納入省就業及技工教育專項資金項目預算,建立由人社、財政牽頭,各試點企業、技工院校聯動配合的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統籌推進試點工作。
在區域布局上,廣東省彰顯產業特色,在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市,選擇5家用工量大、技能提升需求較緊迫的珠三角地區企業為示范,輻射帶動粵東西北地區技能人才培養。
在產業布局上,通過在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點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試點,廣東省充分發揮試點作用,加快企業后備技能人才培養,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產業發展。
廣東省不斷深化校企融合,把校企合作作為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有效途徑,搭建平臺,在校企合作比較深入的企業優先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在實施學徒培訓過程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推動企業和技工院校成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雙主體”。(粵仁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