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80戶145032名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有序退出,建檔立卡有勞動力相對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90元,比2016年增長302%。”這是梅州決勝脫貧攻堅交出的答卷。
梅州是廣東省的重點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是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梅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在廣州市和省直、中直駐粵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攻克貧困最后堡壘,著力鞏固成果提升脫貧質量,全面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高度站位 “四級書記”抓脫貧
梅州有省定相對貧困村349個,占全省的15.3%,有相對貧困人口53180戶145032人,約占全省的9.1%。這349個貧困村中,包括省直、中直駐粵幫扶單位幫扶38個,廣州市直單位幫扶272個,梅州市直單位幫扶39個。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梅州市委、市政府從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進一步強化“四級書記”抓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機制,執行市縣鎮村四級書記遍訪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確保推進有力、落實有力。
2016年至2020年底,梅州市累計籌集精準扶貧資金43.75億元,投入42.7億元,資金使用率97.6%。實施幫扶貧困戶項目87.1萬個,幫扶貧困村項目15520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8.9萬個;其中,投入7.89億元實施光伏扶貧項目694個,規模和成效均居全省第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15億元,受益貧困戶9070戶,居全省第二。開展貧困戶勞動力技能培訓109012人次,實現轉移就業26253人。
精準發力 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是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重點。梅州發揮特色農業優勢,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開展村村聯動、農光互補、農旅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四模式”,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致富能人“三帶動”,技術鏈、利益鏈、銷售鏈“三打通”的“433”模式,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群眾增收的多重效應。梅州實施的產業扶貧項目18.9萬個中,有15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含國家級1個),涵蓋8個縣(市、區)73個鎮,覆蓋行政村826個,帶動15570戶貧困戶脫貧。
同時,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開展就業扶貧“1+4”行動(三年行動方案+就業扶貧、技能扶貧、社保扶貧、人才扶貧等4個行動計劃),促進貧困人口轉移就業。全市建立了6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1個市級和6個縣級粵菜(客家菜)師傅培訓基地、77個食材供應基地;入選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23家,349個相對貧困村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1386名。
創新模式 廣梅幫扶結碩果
廣州在對口幫扶梅州過程中,以“一盤棋”布局推進精準扶貧與產業共建,形成了強大的幫扶合力。大膽創新“六重六動”工作方式,即:黨建扶貧重先鋒引領,實現“示范帶動”;產業扶貧重全鏈延伸,實現“村村聯動”;消費扶貧重產銷銜接,實現“市場驅動”;就業扶貧重因人制宜,實現“技能推動”;旅游扶貧重價值提升,實現“紅色撬動”;資金使用重精準有效,實現“績效促動”。在消費扶貧方面,2020年共幫助梅州銷售扶貧農產品43.2億元,其中銷往廣州11.8億元。
梅州深入推進消費扶貧網絡體系建設,新建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梅州館,各縣(市、區)均在本地或幫扶單位所在地建設了43個特色專館以及一批專區、專柜。培育發展了淘寶梅州扶貧館等13個主要農產品電商交易平臺,建成7個縣域電子商務運營中心、865個鎮村電商服務站點,有5個縣(市)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實現省定貧困村全覆蓋。2020年銷售扶貧產品總額達45億元,其中線上15.5億元,比增32.5%,帶動貧困人口5.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