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梅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1年,梅江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全區經濟穩步發展,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邁出堅實步伐,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 合
經梅州市統計局統一核算,202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124669萬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7039萬元,比上年增長6.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3%;第二產業增加值362850萬元,比上年增長8.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4.8%;第三產業增加值674780萬元,比上年增長5.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7.8%。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7.7:32.3:6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733元,比上年增長4.1%。
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767萬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稅收收入49671萬元,增長11.6%。
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1%,上升0.1%。市區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1.1%,上升1.1%。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435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341人,登記失業率2.31%,比上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全年組織勞動力培訓1211人。
二、農 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141196萬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農業產值95497萬元,下降1.0%;林業產值14919萬元,增長119.3%;牧業產值18138萬元,增長27.2%;漁業產值9941萬元,增長3.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700萬元,增長0.8%。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7476畝,比上年增長0.05%;水稻播種面積39616畝,比上年下降2.0%;蔬菜種植面積72361畝,比上年增長6.0%。
全年糧食產量22739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稻谷產量17441噸,增長8.0%。經濟作物產量中,蔬菜產量114513噸,比上年增長4.0%,花生產量1041噸,比上年下降14.0%。
全年水果產量43898噸,比上年增長10%;其中柚子產量 23179噸,比上年增長10%。茶葉產量2634噸,比上年下降0.3%。
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4979噸,比上年增長22%。其中:豬肉產量2878噸,比上年增長37%;禽肉產量1975噸,比上年增長21%。全年水產品產量7400噸,比上年下降1.0%。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積0.13萬畝,完成森林撫育4.68萬畝。年末森林覆蓋率達72.27%。
三、工業、建筑業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26121萬元,比上年增長11.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931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五大支柱工業產值1043746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4.2%、45.2%、22.8%,水電行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同比分別下降3.2%、37.4%。其中東升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完成999268萬元和25245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2.9%和12.5%。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產值754135萬元,比上年增長13.7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值371986萬元,比上年增長7.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51552萬元,增長1.5%;重工業產值1074570萬元,增長12.2%。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815萬元,比上年增長5.4%。
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57916萬元,比上年下降19.1%。全區資質以上建筑企業11個,實現總產值375114萬元,比上年下降13.3%。建筑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76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839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0.6%。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96.8%,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2%,比上年增長23.9%。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5%。
全年完成項目投資比上年下降9.0%;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6.5%。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925829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6%;實現商品房銷售額602243萬元,比上年下降14.0%。
五、交通和旅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1443萬元,比上年增長33.4%。完成貨物周轉量29862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46.3%;完成旅客周轉量14412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36.3%。
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450.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4%;實現旅游總收入121.76億元,比上年增長7.6%。旅游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021年末,全區各類旅行社29家,與上年持平。已評定的星級飯店7家,其中:五星級飯店2家,四星級飯店1家;A級景區2個。
六、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8696萬元,比上年增長1.8%。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額980704萬元,比上年增長1.6%;餐飲收入87992萬元,比上年增長4.2%。
七、對外經濟貿易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57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總額1181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9%。全年實際利用外資61.4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2.0%。
八、金融和保險業
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1.8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60.3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36.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0%。貸存比為58.7%。
全年人壽、財產保險保費收入5652萬元,比上年增長13.4%;賠款支出金額2037萬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全年專利申請受權量846件,比增52.4%;其中:發明49件,比增48.5%;實用新型631件,比增42.1%;外觀設計166件,比增112.8%。年末全區擁有國企事業單位各類科學技術人員5019人,比上年增長22.7%,其中高級職稱971人,比上年增長13%;中級職稱2360人,比上年增長2.4%。
全區共有獨立設置幼兒園93所(其中:公辦性質幼兒園13所,民辦性質80所),在園幼兒人數18241人;完全小學29所(其中:民辦3所),小學教學點3間,在校學生3895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普通中學14所,其中: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其中民辦2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8648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職業高中3所(其中:民辦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221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63人。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全區有區級博物館1個,區級文化館1個,街鎮文化站7個。年末圖書館藏書達169.43千冊,比上年增長7.0%。全年開展送戲下鄉演出11場、送書下鄉7場。
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3個,其中區級醫院2個,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病床位793張,衛生工作人員187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64人,注冊護士613人。
群眾體育運動深入發展,全年舉辦運動會2次,參加人數4316人,各協會舉辦區級群眾性競賽16次,參加人數9750人。
十、人口、環境與人民生活
全區年末常住人口437107人,比上年末增長0.14%,城鎮化率為93.07%,比上年末提高1.44個百分點。戶籍人口359509人,其中:女性182028人。按計生口徑戶籍人口出生率8.07‰,死亡率6.37‰;自然增長率1.70‰。
環境質量保持優良。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力抓好重點環境保護問題排查整治,綜合防治大氣、水、土壤污染,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2%,清涼山水庫、梅江飲用水源地及主要河段水質達標率100%。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21年全區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02元,比上年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0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7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8%和7.8%,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實際增長6.7%和7.7%。
全年全區有57103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與上年持平;45604人參加失業保險,比上年增長16.6%;63090人參加工傷保險,比上年增長9.0%;71137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比上年增長7.3%;54642人參加生育保險,比上年下降6.9%;58892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比上年下降0.8%;217752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比上年下降1.0%。
年末全區共有民辦養老院12家,床位1081張;敬老院5家,床位908張;社區服務設施129個。年末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521戶2906人,比上年減少137戶206人,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465萬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城市低保標準800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800元/人/月,分別比上年提高了28元/人/月。
注:1.本公報中2021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從2011年起,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由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調整為20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增速為可比口徑。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統計標準為: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零售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3年起按照新的調查口徑對外發布城鄉一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新老調查方案在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城鄉劃分標準、樣本抽選、計算和匯總方式、指標口徑等方面變化較大,改革后新口徑數據和舊口徑數據存在不可比的差異。從2015年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更名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3.全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相關歷史數據已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進行修訂,農業相關歷史數據已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修訂。
5、數據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專業技術人員數據來自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數據來自區醫療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區財政局;公路、旅客和貨物周轉量數據來自區交通運輸局;外貿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數據來自區科工商務局;金融數據來自梅江四行一郵儲;保險數據來自人保財險梅江支公司;教育數據來自區教育局;專利數據來自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旅游、體育、圖書數據來自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衛生數據來自區衛生健康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梅江分局;低保、社會救助數據來自區民政局;水資源數據來自區水務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梅江分局;林業數據來自區農業農村局;其他數據來自區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