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菜園的地可以讓出來,給你們拓寬村道”“這一口魚塘的圍欄年久失修,需要更換一下”……10月31日下午,在梅江區三角鎮灣下村的群眾議事廳內,一張“同心桌”圍成的“議事圈”格外熱鬧,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把對村莊發展的想法統統擺上桌面。

灣下村為第三批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培育典型村,此次三角鎮通過組織“圍桌議事”,讓廣大村民深度參與典型村項目謀劃和實施,奏響鄉村振興“同心曲”。
活動伊始,三角鎮黨委副書記謝睿銳圍繞前期籌備、重點任務及核心目標等關鍵內容,向村民代表們詳細介紹灣下村“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項目的整體推進情況,并向黨員群眾發出帶頭參與、共促發展的倡議。同時,他提出“自由發言、求同存異、聚焦問題、務實高效”的議事規則,為整場議事活動劃定“民心導向”的基調。

隨后,設計單位人員通過項目效果圖與設計圖紙,從風貌管控、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四個方面向村民直觀展示項目規劃,既專業解讀設計細節,又主動回應群眾對項目施工安全的關切,讓村民代表對“家門口的項目”有了清晰認知。

議事現場,老黨員侯叔率先舉手:“村道綠化提升要經過幾家村民的菜園,我愿意協調周邊鄰里。施工期間要是需要臨時維護道路,我隨叫隨到。”
話音剛落,另一位年輕黨員接著說:“圳道修復關乎灌溉和排水,我愿意組織周邊村民一起協助施工隊做好清淤。”
黨員們的主動發聲,讓村民們紛紛打開話匣子,有的聚焦施工階段的出行保障問題,有的針對項目實用性提出具體意見。對收集到的建議,鎮、村干部與設計師現場溝通、即時回應,能當場定的立即拍板,需協調的明確時限,暫不具備條件的耐心解釋,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記錄、事事有回應”。
一場圍桌議事,激活了群眾主人翁意識,讓村民從“旁觀者”變身“謀劃者”,更讓黨員帶頭當起“先行者”,不僅讓群眾智慧匯聚成項目規劃的“金點子”,更讓群眾訴求轉化為村莊建設的實效,為典型村培育注入了強勁動力。
“以前覺得項目建設是‘干部的事’,現在圍坐一桌為村里建設出主意、想辦法,我們肯定全力支持!”參與議事的村民代表感慨道。三角鎮、灣下村兩級黨組織通過組織此次“圍桌議事”,既搭建起干群對話的橋梁,又主動把握群眾需求方向,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活動尾聲,謝睿銳向各位村民代表們表態,后續將以“議事清單”為抓手,推動意見轉化為具體行動。據悉,此次灣下村圍桌議事并非“一次性活動”,而是三角鎮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實踐探索——通過“面對面聽意見、心貼心解難題”,既讓項目規劃更貼合民生需求,又提前化解潛在矛盾。同時,三角鎮擬提煉總結灣下村的議事模式,將其轉化為提高“百千萬工程”群眾參與率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為三角鎮以強化基層治理激活鄉村發展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轉載: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