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風吹拂過梅江區西陽鎮清涼山,該鎮2萬多畝茶園陸續披上青翠欲滴的衣裳,昭示著春茶采摘季拉開帷幕。“一兩春茶一兩金”,受前期干旱、倒春寒等天氣波動影響,今年清涼山的春茶開采時間與常年相比推遲10天左右,但總體產量保持平穩,茶農忙碌而充實,人們對清涼山茶的“期待值”不減。
搶抓黃金期,不負春光采茶忙
清涼山山高林密、云霧繚繞,十分適合茶樹生長。在山之韻生態農業有限公司,300多畝茶園吐露新綠,10多名工人嫻熟地采摘新鮮茶葉。4月以來,該公司負責人熊苑興便駐扎在茶山里,常常從一大早加班加點至凌晨兩三點。“去年3月23日左右開始采摘,今年受天氣影響4月2日才開采,時間有所推遲,但經過整個冬天的積蓄,茶味更濃、更醇厚。”熊苑興用開水沖泡了一壺茶,撲鼻的茶香、甘醇的滋味,撫平了一天的疲憊。
清涼山茶制作工藝分為鮮葉采摘、茶青攤放、殺青(炒茶)、揉捻、干燥、篩選、復火等工序。“在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推動下,清涼山各大茶企添置了新制茶設備,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不變的是我們依然堅持用柴火炒制,保持高火香味,這是清涼山茶的獨特之處。”熊苑興介紹說,如今,清涼山頭春茶均價達200元至300多元一斤,還未正式開采已收到眾多老顧客的預訂信息。
自2008年從外地返鄉創業以來,熊苑興的企業已逐漸發展為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他說,近年來,梅州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茶品牌建設,得益于“客家炒綠”品牌推廣、農產品地理標志化推動以及西陽鎮“茶寶寶”文創ip宣傳帶動,梅州茶品牌辨識度越來越高,茶企發展信心也越來越足。
走進梅江區西陽鎮清涼山榮發茶場,制茶機器高速運轉,茶香撲面而來。茶場負責人蘇悅梅是家中的第四代傳承人,自1998年返鄉創業至今扎根清涼山近30年。“我們茶園占地400多畝,有小葉黃旦、蘭花香、谷殼茶、梅占等綠茶品種,還有花香、果香紅茶品種,受到消費者歡迎。”蘇悅梅告訴記者,茶場堅持做優品質,積極拓寬市場,除了經營線下專賣店,她還于2023年開始嘗試線上銷售,參與電商直播,打開云端市場。“我們做的是純自然流直播,第一場直播只有零星幾個網友看,幾年堅持下來積累了不少回頭客,茶場每年銷售2萬至3萬斤茶葉,線上線下銷售量各占一半。”抓住春茶采摘黃金期,蘇悅梅的抖音賬號保持“日更”頻率,通過短視頻積極向網友展示茶樹生長環境、日常采茶場景和傳統制茶工藝,吸引眾多網友關注。
做強茶產業,縷縷茶香飄四海
要在市場上享有良好的口碑,離不開統一的管理標準。德聚茗茶業有限公司、憶清涼農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清涼村“產業村長”梁海發擁有300多畝茶園,茶葉年產量2萬斤左右。2024年以來,清涼村成立由村經聯社控股、村集體占股67%、村民占股33%的強村公司——憶清涼農旅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實施規范化茶園管理、品質化生產加工、一體化品牌推廣和多元化市場營銷,推動茶產業向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成立強村公司后,村里的茶產業有了統一的生產技術、質量標準、加工包裝、品牌銷售模式,我們每年向50多戶茶農收購茶青3萬多斤,由強村公司統一制茶銷售,帶動茶農提高茶產量、提升茶品質,抱團發展才能走得出去、走得更遠。”梁海發說。
茶香不怕深山遠。采訪間隙,記者遇到了幾位特地從梅城江南自駕來清涼山品茗、購茶的愛茶人士。“我們是熟門熟路的老顧客了,清涼山海拔高、氣候和土質好,造就了高品質的清涼山茶,香醇甘滑且回味悠長,就愛這種滋味!”對清涼山茶情有獨鐘的市民鐘先生笑著說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梅江區茶葉種植總面積2.48萬畝,年產量1706噸。其中茶葉種植企業省、市重點龍頭企業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1家。作為梅江區的茶葉主產區,西陽鎮有“廣東十大茶鄉”“廣東省高山茶種植加工專業鎮”之稱,規劃建設深山茶區(新田村)、櫻花茶區(明山村)、古村茶區(桃坪村)、知青茶區(清涼村)、梯田茶區(秀竹村)等5個茶區,全鎮發展茶葉種植面積2萬畝,占梅江區茶葉種植面積的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