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郊街道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推進“1+6+N”工作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具有西郊特色的“三心四進”基層治理模式,不斷延伸社會治理觸角,做實矛盾糾紛化解,推動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聚焦黨建引領,筑牢基層治理“主心骨”
西郊街道緊抓黨建引領這條主線,聚焦“黨建+群眾”“黨建+服務”“黨建+治理”三項工程,以服務群眾“零距離”為目標,探索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新路徑,努力形成基層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良好格局。
一是健全組織體系,延伸黨建觸角。按照“網格劃分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就發揮到哪里”工作思路,構建起“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共建立小區黨支部21個,樓棟黨小組67個,黨員中心戶132戶,推動黨組織的“神經末梢”與城市治理的“基礎單元”互融共促。二是創新活動載體,凝聚黨群合力。推行“一村(社區)一品牌”黨建品牌創建活動,以“體現黨建效能、突出實踐特色”為目標,堅持把黨建與基層治理、為民服務相結合。持續開展“黨員亮身份、當先鋒、作表率”活動,通過創新載體,豐富內涵形式,切實提升黨建引領在加強基層治理和促進為民服務上見行見效。三是弘揚紅色文化,深化德治實踐。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陣地,整合轄區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故事會”“紅色精神宣講”等活動,今年來共開展相關活動20余場,引導黨員群眾在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家國情懷。同時注重發揮德治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家風家訓傳習”“身邊好人評選”“移風易俗宣講”等活動,其中“移風易俗宣講”覆蓋群眾超1000人次,形成“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良好氛圍。
聚焦資源融合,構建共建共治“同心圓”
西郊街道牢固樹立“治理共同體”理念,積極探索“多元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統籌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等多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搭建議事平臺,推進協商民主。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以“五鄰工作法”為抓手,發動熱心企業、群眾代表、“叔公頭”、小區業委會等多方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打造“居民議事廳”“老屋議事廳”,定期開展“鄰里茶話會”“居民座談會”。通過座談議事的方式,引導群眾為“百千萬工程”建言獻策,并在群眾的支持下完成管線整治1500多米,改造老舊路面2000多平方米,拆除老舊鐵皮瓦80多處,讓片區風貌煥然一新,基層治理“朋友圈”持續壯大。二是健全治理機制,提升治理成效。西郊街道西區村因地制宜實施“四個一”工作法,通過“首辦工作責任制”“紅色代辦員”“黨建+積分制”等工作機制,有效貫通了基層治理的難點和末梢。同時,打造集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以數字化、信息化服務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連續3年實現“零信訪”。
聚焦民生實事,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西郊街道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加強糾紛調解,維護社會穩定。西郊街道將“三心四進”基層治理模式作為調解矛盾糾紛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問題在一線解決。例如,程江社區小區居民因加裝電梯問題而引發糾紛,部分居民擔心施工噪音和安全隱患,反對安裝電梯。對此,街道和社區兩級干部迅速成立專項調解小組,多次召開居民座談會,傾聽各方訴求,耐心解釋政策,協商解決方案。經過多方協調,最終達成一致意見,電梯順利安裝。居民代表特意送來一面寫有“為民服務顯擔當,排憂解難暖人心”的錦旗,對街道和社區干部的務實作風和為民情懷給予高度贊揚。二是消除安全隱患,守護校園安全。針對樂育小學門口廢棄供電鐵塔存在安全隱患、人行道長期堆砌雜物等問題。街道與供電等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并迅速組織拆除,徹底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同時,組織綜合執法隊在校園周邊開展整治行動,對堆砌在人行道的雜物進行全面清除,恢復道路暢通,切實保障師生出行安全。
接下來,西郊街道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在提升治理效能與服務質量的道路上篤定前行,努力將街道打造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的基層治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