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引導激發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梅江區西郊街道瑞興社區堅持黨建引領,以“5451(我事我議)”工作法(五方協同隊伍、四級協商體系、五步工作流程、一個核心引領)為抓手,將基層治理由“社區事”變成“家家事”,帶動群眾從“袖手看”到“動手干”,推進基層治理再上新臺階。
黨建引領“聚合力”
瑞興社區按照“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不斷改進優化社區治理的機制和模式。一是建優建強人才隊伍。通過民情走訪、居民自薦互薦等形式選出“小區能人”、熱心居民代表、“紅色樓棟長”,建立社區人才信息庫;充分發揮社區離退休老干部、老戰士、老教師、老專家、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廣泛開展“五老人員”拉家常、化糾紛活動;成立以網格員、樓棟長、志愿者、黨員代表、物業管家為主要成員的“紅色話匣子”議事隊伍……推動全齡段人群全方位、全過程常態化參與基層治理,真正激活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二是構建“社區+物業+樓棟長+居民”工作模式。充分運用小區微信群、“線上議事廳”、小區板凳會、社區意見箱等多種溝通反饋渠道,做大共建“朋友圈”,堅持“把話筒交給群眾”,變群眾“臺下看戲”為“上臺唱戲”,打通“民意直通車”。通過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建立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張清單”,實現從“政府發話”到“群眾當家”,逐步形成“黨建領航—骨干認崗—黨員帶動—全民參與”工作合力。
創新機制“提效力”
瑞興社區積極探索協商議事與基層治理銜接的方法路徑,創新建立“網格調解—小區協商—社區議事—街道聯席”四級議事協商體系。一是深化“網格調解”作用,充分發揮網格員、樓棟長、物業管家“觸角”“前哨”作用,第一時間發現、調處鄰里矛盾糾紛,確保各類糾紛及早發現、提前介入,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二是細化“小區協商”體系,進一步整合居民骨干、黨員代表、片區民警、物業公司等多方力量,針對網格內未能解決的矛盾糾紛以及居民集中反映的公共問題進行專題協商,確保“小事不出小區、矛盾就地化解”。三是優化“社區議事”平臺,充分利用社區“5451”居民議事平臺,由社區黨委牽頭,“兩委”參與議事,對轄區內重大問題、群體矛盾進行化解,解決民生關切。四是強化“街道聯席”機制,將社區無法解決的難點堵點問題及時上報街道或上級職能部門聯動解決。
同時,瑞興社區積極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機制,利用“積分+”的管理模式,將黨員、企業、新業態群體與居民緊密結合起來。在“積分+”管理模式下,黨員積極認領積分項目,主動參與扶貧幫困、環境保護、理論宣講、科普宣教等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更多群眾參與社區治理;企業則組成“愛心聯盟”,積極融入社區服務,通過資源整合、項目共建等方式,推動社區治理從“要我干”向“我要干”轉變,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快遞小哥、滴滴司機、外賣員等新就業群體也通過“隨手拍”的方式,成為社區治理的“移動哨兵”,及時反饋環境衛生、安全隱患等問題,為社區治理注入新活力……此外,瑞興社區還將積分制運用到人居環境治理中。通過將黨群服務中心側閑置土地打造成“共享菜園”,以菜園環境整潔度、蔬菜種植管理、資源節約利用等作為積分考核標準,有效解決菜園臟亂差、難管理的基層治理難題,形成治理的良性循環。
五步議事“激活力”
按照“大事大議、小事小議、急事快議、無事不議”原則,每個月召開1—2次議事會。一是“問事”。通過“紅色話匣子”隊伍網格走訪、12345訴求反映、兩代表一委員接待日以及線上方式等途徑,廣泛收集群眾反映問題并進行歸類整理。二是“議事”。將根據群眾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意見形成議題,按照“議內不議外、議實不議虛、議小不議大、議公不議私、議有不議無”原則,召集“大黨委”兼職委員、黨員和群眾代表、物業公司代表、社工以及利益相關方等共同參加研究討論。三是“定事”。邀請法律顧問對前期討論的初步方案進行集體舉手表決方式,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分工,對協商事項形成解決方案,確定辦結時限。四是“督事”。社區黨總支在協商議事過程中,全程參與監督,跟進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對問題解決情況及時跟蹤督促。五是“評事”。采取線上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收集居民反饋,線下定期回訪,與居民一對一談心談話,了解居民對議事協商結果的評價,及時了解群眾滿意度,為改進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截至目前,瑞興社區已召開18場議事會,討論議題和確定整改項目52個,舉辦社區“睦鄰集市”、便民志愿活動、關愛未成年人和勞動者等各類群眾活動等26場,引進項目或資金15.3萬元,已完成45件,群眾滿意度為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