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鎮地處梅州城區南郊,轄區內有機場、火車站、工業園區、旅游度假區、商業綜合體等,是梅江區的經濟重鎮。自清末建制至今,該鎮積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保存了大量的客家風俗,傳承了豐腴的客家精神。近年來,三角鎮積極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以客家“和”文化為重要抓手,深挖“和”文化元素,拓展“和”文化調解工作思路,強化“和”文化調解隊伍建設,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了生動的三角樣本。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孫謀讀與耕”,這是梅江區三角鎮壢明村喬琳公祠里面掛著的一副對聯,教育子孫后代要繼承祖輩勤儉節約的美德,不忘耕讀傳家的傳統。喬琳公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屋內掛著的姓氏家規、祖祠祖訓,都透露著時代沉淀下來的客家“和”文化淵源。
【梅江區三角鎮壢明村干部 溫善元:壢明村大部分群眾家庭、家族觀念重,客家家規家訓教誨子孫后代團結組人、誠信守法,有樸素的法治思想,村里面發生婚姻家庭、土地糾紛、相鄰糾紛的時候,我們會靈活運用家規家訓,邀請叔公頭、鄉賢出面協調,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繼承祖德、忠孝國家,到和睦鄉里、教育子女,240個字的祖訓家規蘊含著處世之道,展現出客家人厚重的歷史文化根脈,也指引著子孫后代要堅守敦親睦鄰、崇文重教等客家優良傳統。
喬琳公祠的祖訓家規,是三角鎮推動客家“和”文化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積極發動干部群眾搜集、整理以“平安和諧”為主題、蘊含法治思維的客家諺語、姓氏家訓、山歌典故,并把它們制成圖冊、牌匾供廣泛閱覽。通過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思想精髓,擴大“和”文化的群眾知曉度,為化解矛盾糾紛奠定了“和”的基礎。
【梅江區三角司法所所長 鄧燕紅:我們組織人民調解員走進田間地頭、祖屋宗祠,與村民群眾訪談了解家訓族規、民俗風情等,在增進干群關系的同時,將客家文化更好地運用于日常調解工作中。2022年以來,共訪談群眾28人次,收集民俗風情、客家家訓等37條,制作牌匾12塊。】
為了讓基層群眾更加了解客家“和”文化,三角鎮在開展法治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時,一并加強客家“和”文化宣傳,把法律宣傳與家風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增強社會對客家“和”文化的認同感。
【梅江區三角鎮壢明村干部 張宇航:比如客家諺語“人生處一世,厚德應為先”、客家矛盾預防三字經“村民們,要牢記,學法律,講正氣”等,都突出了德法共治的思維。我們在調解中,既能講法律法規,又能講祖訓大義、家族親情,情與法柔性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2023年4月,家住三角鎮的陳叔夫婦和隔壁樓幢的李阿姨發生了矛盾。雙方原本是非常要好的鄰居,卻因為經濟糾紛鬧得很不愉快。
【梅江區三角司法所專職人民調解員 李小琴:2022年5月份,李阿姨勸說陳叔夫婦進行投資。陳叔夫婦出于對李阿姨的信任,就將自己的養老錢投資到財富公司,不久之后,公司倒閉,陳叔夫婦與李阿姨因此發生經濟糾紛。】
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為了解開兩個鄰居的心結,調解員決定分別到他們家里聊一聊。
【梅江區三角司法所專職人民調解員 李小琴:坐下來泡茶聊天,可以拉進我們調解員與當事人的距離,提高信任程度,熟悉的環境也能讓當事人放松下來,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我們一共進行了3次上門促和、5次組織調解,運用“鄰里之間和為貴,低頭不見抬頭見”等客家俗諺,一邊泡茶一邊講法、講理、講情,最終雙方當事人都愿意各自退讓一步,握手言和。】
無論是現場調處、上門促和,還是面對面、背對背商談,端一杯茶、遞一瓶水,都能營造“和”的氛圍,增強“和”的底氣,為當事人解開煩心結、了卻煩心事創造“和”的環境。
近年來,三角鎮注重拓展調解思路,用好“和”文化傳承脈絡,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叔公頭”“理事會”調解方法。在該鎮的三龍、梅塘、宮前村等典型農村片區,“叔公頭”的話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因此在定分止爭時,調解員邀請德高望重的“叔公頭”參與調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梅江區三角司法所所長 鄧燕紅:在一些村自發成立理事會的基礎上,我們結合民俗依法引導完善理事會建設,幫助健全理事流程,切實發揮好理事會凝聚民心的力量,有效化解農村集體財產糾紛、老屋征拆糾紛、家族內部糾紛等。2022年以來,共有9位“叔公頭”參與化解矛盾糾紛45宗,自發成立的理事會協助處理紛爭23起。】
在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中,除了要有“和”文化的“軟”實力,還要有調解員的“硬”實力。為了用好客家“和”文化抓手,全面提高基層人民調解員的業務水平,近日,三角鎮對全鎮人民調解員開展了一次業務培訓。
【梅江區三角鎮客天下社區干部 熊佳敏:主要講了《調解法》的規定,調解工作方法和技巧,通過生動的實例來講解,對實際調解工作很有幫助,比如我們客天下社區鄰里糾紛、物業糾紛比較多,利用調解的理論知識,運用客家“和”文化,能夠較好地化解群眾的矛盾糾紛。】
【梅江區三角鎮城市管理辦公室主任 胡繼平:隨著老百姓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維權意識不斷提高,對我們基層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次培訓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實際的操作方面,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自己受益匪淺。】
為了打通“和”文化調解在基層的“最后一公里”,三角鎮從司法所工作人員、村(社區)法律顧問、村“兩委”干部、村(居)民小組長、志愿者中,挑選了一批熟悉客家文化、了解風土人情、熱心服務群眾的人員參與人民調解,充分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個人魅力,積極引導廣大群眾以和為貴,從源頭預防和化解調處各類矛盾糾紛。
【梅江區三角司法所所長 鄧燕紅:我們注重提升調解隊伍綜合能力,通過走訪了解、收集整理和精研細讀,積累客家“和”文化存儲,提升學以致用成效。同時,持續加強調解技能培訓,舉辦人民調解技能培訓班,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2022年以來,共舉辦培訓4場次,覆蓋人民調解員105人,培養持證“法律明白人”78人。】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2022年以來,梅江區三角鎮運用客家“和”文化調處矛盾糾紛168起,占調處矛盾糾紛總數的61%。三角司法所1宗調解案件被司法部收錄為全國典型案例,成為梅州第一家被司法部收錄調解案例的單位。
在靈活運用“和貴、規矩、向善、崇法”等客家“和”文化的解紛機制下,梅江區三角鎮巧妙將“法理情理”融入到人民調解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崇德尚法氛圍,進一步筑牢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穩定基礎。
轉載:無線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