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民生820》“尋龍探新貌”系列報道,今天我們來到了梅江區,一起去三角鎮龍上村看看,這個帶“龍”字的村有什么特別之處!
【電影《童年往事》片段:阿孝啊,阿婆帶你回大陸好嗎? 好啊,沿著大路走,不用多久,過了河壩就到了梅江橋,再走幾步路啊,就到了灣下。】
距離灣下不遠的龍上村,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它位于梅江區三角鎮南部,毗鄰城區,歷史悠久,雖然多次更名,但都一直帶有“龍”字。
【三角鎮龍上村黨委書記 梁雙南:龍上村歷史形成聚落,原名為龍子窩村,又名老甕子樹,約有500多年歷史,解放后取名龍子村。】
因為歷史悠久,龍上古民居資源很豐富,保護留存蘊含豐富文化的建筑群,例如在梅州市全域旅游服務中心旁邊的梁氏義孚堂,于明朝世宗嘉靖年間(1565年)開基時創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整體建筑群座西向東,前低后高,前部分由堂屋與橫屋構成方形,后部分由化胎與圍屋構成半圓形。2010年,被梅江區人民政府授牌“客家古民居”,2011年,被梅州市人民政府授牌“梅州古民居”。
【三角鎮龍上村梁氏義孚堂理事會負責人 梁雁群:很多華僑都經常踴躍回來祭祖及投資道路等各方面建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熱心為改善人居環境捐款出力。】
梁雁群告訴記者,在節假日時,有不少外地游客會前來參觀,感受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梁雁群:經常也有自駕游的游客組團過來,我們這里歡迎大家過來參觀,了解客家民俗民風,我們這里屬于標準的圍龍屋。】
除了梁氏義孚堂外,龍上村較經典的建筑還有革命烈士梁錚卿故居“聯芳樓”,記者在現場看到,梁錚卿烈士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古民居,至今仍保存著較完整的二層二杠結構,目前內部正在修繕中,一名對村內各事項較為了解的村民梁榮測阿叔告訴記者,這次的保護修繕是前不久才剛剛動工的,準備打造成紅色書屋。
【村民 梁榮測:打造好書屋以后,為黨員群眾提供了一個政治學習環境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年前已經動工。】
談到村里這幾年的變化,梁榮測開心地表示,那變化可大了,如今發展了現代農業,讓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了。
【村民 梁榮測:我們龍上村農業強,引進外面的老板打造葡萄園、親子農莊等,他們來了我們龍上村,最起碼村民經濟有收入。】
除了產業及道路外,記者在村委周圍看到,之前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高架橋底下空地已經被打造成了龍上公園,里面不僅施劃有停車位,還設置了各類健身器材。
就在記者走訪過程中,正好遇上了過來載米的經銷商,記者了解到,這一袋袋大米大部分都是通過村干部帶領村民們將撂荒土地復耕后種植收成的。
【梁雙南:我們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將撂荒地復耕復種,以村經濟聯合社形式耕種,自己村干部也下田帶頭,一年增收了15萬余元,帶動了周邊群眾的積極性,讓村民實實在在在家里就能務工。】
除了大米外,記者在田地間轉了圈發現,一些土地上還種著各類水果,因地制宜,在合適的區域還開發了釣魚場。一名正在田地里干活的村民告訴記者,今天的新貌真的好!
【村民:我來四十多年了,變化很大。】
除了中老年人外,記者在村內還看到了不少留在自己村務工的返鄉青年,他們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看到村莊變化很大,所以決定回來發展。
【返鄉青年:感覺有些認不出來了,道路也鋪設了柏油路,去年還引進了葡萄園、釣魚場、草莓園之類的。】
【返鄉青年:我現在已經回到家鄉發展了,回到了龍上村,因為看到村里面環境越來越好了。】
近年來,龍上村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鼓勵鄉賢回鄉興辦事業,目前有好幾個新型農業項目正在施工建設中!
相信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整合鄉賢力量,搭建平臺有效凝聚鄉賢,村民們的人居環境將進一步提升,為龍上村發展農旅產業增添新活力。
(轉載自 無線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