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動態 > 街鎮動態
        百年老屋煥新彩 革命舊址現榮光
        梅江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喬琳公祠歷經四百余年屹立不倒,成紅色教育基地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  發布時間:2023-05-25 10:46:30  瀏覽次數:-
        【字號:

        1.jpg

        喬琳公祠是一座傳統的客家圍龍屋。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攝

        2.jpg

        學生們在喬琳公祠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受訪者供圖

        3.jpg

        喬琳公祠后面的小公園。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攝

        4.jpg

        隱匿于高樓大廈中的喬琳公祠。    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在梅州城區的江南新城,有一座大氣的圍龍屋隱匿于一棟棟林立的高樓之中,雖然歷經400余年風雨洗禮,至今仍煥發出熠熠光彩,它就是喬琳公祠,一座融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于一身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房子里發生了許多革命故事,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們都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作為這座房子的后人,退休的張伯自發當起了這座古民居的講解員,為一批又一批前來學習參觀的人們講述這里發生的故事。

          ●南方日報記者 陳萍 通訊員 劉雨鋒

          崢嶸歲月

          開設婦女夜校點燃革命熱情

          喬琳公祠位于梅江區三角鎮壢明村的壢林坪,這里與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不過一巷之隔,卻全然沒有城市的喧囂。

          從主干道邊的一個小巷子里拐進來,鮮紅的鳳凰花一簇簇開得正艷,踏著滿地的花瓣,走進這座古樸而寧靜的圍龍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兩旁的楹聯“青錢世澤,金鑑家聲”,它告訴來訪的人們,這里居住的是以“清河”為郡望的張氏家族。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喬琳公祠的先祖從福建上杭遷徙至蕉嶺高思,而后來到了這里,由四世開基,距今已有400余年之久,是三堂四橫一附杠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建筑,由禾坪、堂屋、圍龍、橫屋等組成,后面有圍龍“化胎”。房屋端莊大氣,錯落有致,有大小房間69間,總占地面積約20畝,是梅州城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在喬琳公祠,不僅可以欣賞到傳統客家建筑的美,也可以了解精彩的革命故事。

          “你看這面墻上的照片,都是在這座房子里參加過革命的代表,他們為梅縣革命和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張伯一一介紹照片上的人物,如數家珍地講起每個人的革命故事。

          在兩行的人物照片中,第一行有兩名女性,其中一名叫張榮嬌,曾用名葉芬,1922年出生,1941年入黨,她曾帶領祠堂里十幾名男女青年一起宣傳革命,組織發動群眾參加革命。

          在橫屋的一個廚房里,曾發生張榮嬌煮開水保護黨組織秘密的故事。

          1949年,國民黨胡璉兵團到該村抓捕共產黨員,張榮嬌在廚房機智地用鍋煮開水,悄悄地燒毀秘密文件和宣傳資料,有效地保護了黨組織。

          如今,那個廚房還保留著當年的模樣,耳邊聆聽著這個故事,仿佛可以看到她當時沉著冷靜的樣子。

          “她先后在連平、惠州、翁源等地以小學教師身份從事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轉入梅縣清涼山開展游擊戰爭,1948年,任梅縣、興寧、豐順、五華等縣委組織部長兼婦女部長。”張伯說,她的經歷坎坷,但始終一心向黨,病重時還將省吃儉用的一萬多元全部交給組織作為她最后一筆黨費。

          跟隨張伯的腳步,記者來到一幅黑白的老照片前,一張簡陋的課桌邊坐著一名伏案寫字的婦女,據講述,當時游擊隊員在本祠堂聚會活動、宣傳發動群眾,并辦起婦女夜校。

          1946年春節剛過,共產黨人劉解珍挺著大肚子在喬琳公祠給村里的婦女講課。每天晚飯后,她們各自都帶著長長短短、高低不一的木凳,端坐在側廊墻上掛著的小黑板前,一盞昏暗的煤油吊燈照耀著整個側廊。

          劉解珍手捧油印的課本——《老百姓為什么窮苦的原因》在臺上講解著,婦女們在臺下靜靜地聽著、領悟著……

          “這所夜校不但教會了客家婦女革命道理,而且為掃除文盲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點燃了喬琳公祠婦女的革命熱情。這些婦女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都為革命作出了許多貢獻。”張伯說。 

          屢挑重任

          曾為東江縱隊粵東游擊隊的秘密據點

          這座老屋里的墻上掛著各種照片和展板,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里曾發生過的紅色故事。

          據資料記載,1942年至1949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喬琳公祠先后有一批進步青年投身革命事業,因喬琳公祠群眾基礎好,東江縱隊粵東游擊隊把它作為游擊隊活動的秘密據點,經常在此召開秘密會議和開展革命活動。周圍的群眾自覺為他們站崗放哨,還用籮擔挑槍支彈藥、糧食到梅南游擊區。

          “這里的群眾都非常支持革命,我記得我的母親就曾經為支持革命事業挑過鹽,肩膀被扁擔磨出了水泡,腫了起來,但他們沒有一點怨言。”張伯回憶起母親的故事,感慨萬千。

          喬琳公祠不僅是游擊隊活動的秘密據點,這里的黨組織在當地革命中還屢次肩負重任。

          客家人有一個民間俗語叫“釣海參”,意思是以一種手段為誘餌,使別人相信你的行動,達到另一個目的行為。

          1947年夏,直屬東江游擊支隊領導的梅縣游擊隊在銅鼓嶂梅南一帶開展游擊活動,一時缺少經費。上級要求梅縣黨組織想辦法緊急籌備一筆經費送上山,并把這一艱巨任務落到了喬琳公祠革命據點。

          當時,以喬琳公祠黨小組張榮嬌為首的幾個年輕人,打聽到梅縣古塘坪一個大土豪將做生日,便喬裝為其送禮混了進去。說服土豪出錢,及時補充了游擊隊的經費。

          “你玩過‘打麻帝’嗎?”張伯跟記者開玩笑說,關于這個傳統的客家游戲,還有一段與喬琳公祠有關的故事。

          1949年5月,梅縣即將解放。位于梅城“仲元東路”(現梅江區政府大院)的國民黨縣黨部成為固守梅縣的指揮中心。游擊隊正準備攻打老縣府,但對里面的情況不了解。縣委將刺探里面布局情況的艱巨任務再一次交給了喬琳公祠黨組織。

          張榮嬌接到上級緊急的決定后,馬上組織近10名青少年,假裝“打麻帝”(梅州客家少年玩的一種“石彈丸”游戲)混進了大院,一邊“打”一邊看,一邊“玩”一邊觀察,還不時與那里的哨兵聊天,很快就將里面的全部駐防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又邊“玩”著順利走出了大院,回來后將刺探和觀察到的情況匯報給上級領導,為勝利攻打和解放梅縣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張照片里有4對‘革命夫妻’,他們在這里參加革命,不僅結下了革命的情誼,還結成了夫婦,攜手為革命事業作貢獻,非常令人感動。”張伯站在照片墻前面動情地講述著。

          2019年從梅江區三角鎮喬琳公祠走出的4名九旬老人張錦章、張風祥、張利嬌、張蘭,收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保護利用

          變身紅色教育基地煥發生機

          喬琳公祠是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筑,處處體現著客家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崇文重教等優良傳統。

          從正門走進公祠,可以看到上堂的楹聯上雕刻著的“喬琳開基歷經四百春秋源流遠,先祖創業繁衍萬千子孫沐恩長”,時刻提醒著族人要銘記根不忘本。

          在一面墻上,張氏祖訓字跡清晰,在繼承祖德、忠孝國家、勤為職業、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鄰、慎結婚姻、訓教子女、崇尚節儉、禁戒非為等方面對子孫后代提出了嚴格、詳細的要求。

          “從繼承祖德到和睦鄉里到教育子女,祖訓詳細地列出10條240字的家規。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訓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依然指引著張氏族人堅守勤儉持家、廉潔做人、愛國愛家的傳統。”張伯說。

          據史料記載,喬琳公祠不僅是游擊隊活動的秘密據點、革命時期的夜校點,還曾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校舍。當時,壢明小學缺少教室,張氏族人得知后便主動騰出上堂和下堂,無償供給學校作為教學場所。

          “改革開放后,無論是外出謀生的華僑、港澳同胞,還是在家勞作的婦女均克勤克儉,勒緊褲腰帶都要供子女讀書。”張伯介紹,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喬琳公祠的后代子孫有不少考進了全國各地的高等學府,博士生、研究生不斷涌現,從事各行各業,踐行著張氏族人的祖訓家規。

          歷經時代變遷,經過數次修繕,如今這里成了紅色教育基地,各單位、學校在這里開展文化宣講、親子活動,不僅讓大家了解名人事跡、村史村情等,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這些老革命的精彩戰斗事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單位和個人參觀學習,甚至還有從珠三角慕名而來的游客。”壢明村黨總支書記吳青說。

          前段時間,梅江區伯聰學校近百名七年級學生走進喬琳公祠參觀學習,在帶隊老師的解說下,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觀看屋內陳列展示的昔日舊照與革命事跡,了解革命故事與人物事跡,并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

          “張榮嬌等革命家忠誠國家、為革命事業付出自己的力量使我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新時代青少年學習,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他們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忠誠為國的革命精神。”參觀完喬琳公祠,學生王灝翰抒發了自己的感想。

          公祠的禾坪前有一條嶄新的喬琳路通向江南繁華的街道,而在老屋后,原來的荒蕪地塊變成了草木蔥郁的喬琳公園,成了村民家門口的“口袋公園”。

          齊整的綠地、蜿蜒的人行步道、休閑石桌、石椅等便民設施配備齊全,“征途漫漫”“初心不變”……公園內修建的幾面黨建文化墻成為了百姓家門口的紅色風景線,“我們會對公園的植被進行定期管護,讓附近的人們可以多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可以在這里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吳青說。

          

          相關

          喬琳公祠后裔張小誠:

          從赤貧歸僑到大學教授

          在喬琳公祠的張氏后裔里,有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出生于印尼蘇門答臘棉蘭市,回國后參加了游擊隊,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努力成了一名大學教授,他就是張小誠。

          1936年4月,張小誠出生于印尼蘇門答臘棉蘭市,父母靠打工度日,家境貧寒。1946年,張小誠的父親病逝,母親意外受傷,窮困的生活讓他11歲了仍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接受教育,于是母親將他送回國。

          張小誠的姐姐當時的職業是小學教師,實際上是搞地下革命工作的,因姐姐的關系,他有很多機會與武工隊以及從山上潛下平原的游擊隊負責人接觸。

          1949年初,由于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為迎接全國的解放,張小誠與同村5名男女青少年,在夜深人靜的一個晚上跟著武工隊同志星夜登山,加入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游擊隊。

          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張小誠所在的邊縱一團正在圍殲盤據在梅縣畬坑鎮的胡璉殘兵一個營。在張小誠親筆寫的《耄耋憶往事 俯仰無愧于天地回憶錄》(下稱《回憶錄》)里他這樣描寫:戰斗很激烈,從早晨發動進攻,直到下午六時才結束戰斗,共斃傷俘敵170多人。

          在游擊隊,張小誠只有13歲,是政治部中最小的戰士。在《回憶錄》里他這樣說:“我雖然參加了解放戰爭,時間不長,但卻考驗和磨練了我,受到一次刻苦、堅毅、敢于擔當的鍛煉。”

          1950年春節過后,政治部一位負責同志找張小誠談話,問他想不想讀書,在南洋因沒有錢讀書,張小誠至多讀了一兩年,回國后也只讀了一年多,所以,讀書是他夢寐以求的夢想。

          于是張小誠馬上答復他:“愿意”。就這樣他踏入了學堂,開始了求學之路。1955年,張小誠高中畢業后,便考入華南理工學院機械系,4年后畢業留校任教至退休。

          在職期間,張小誠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代主任、機械工藝研究所副所長。1985年,被評為“廣東省高教戰線先進工作者”。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