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動態 > 街鎮動態
        走進鎮東樓,感受旅馬來西亞華僑熊氏的創業史|圍屋古韻 客家瑰寶③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  發布時間:2023-04-21 16:36:54  瀏覽次數:-
        【字號:

          手握冰涼的鐵門環,“吱呀”一聲用力推開兩扇厚重的木門,走進這座隱匿于梅州城區高樓大廈間的古老建筑——鎮東樓,一段塵封的華僑創業史一幕幕出現在眼前:熊氏家族在異國他鄉打拼,有了經濟基礎后,回鄉建屋,整整19年的時間,通過工匠的一磚一瓦搭建,一座氣勢恢宏的六杠樓拔地而起。

          這座由馬來西亞華僑熊舉賢兄弟六人合力在民國時期建造的樓房,歷時長、樓層多、造價高,由于傳統客家建筑樓層多以兩層為主,而鎮東樓突破這個界限,采用了三層結構,這在當時的粵東地區來說是比較罕見的,因此起名“鎮東樓”。

        鎮東樓于1917年動工,1936年竣工,歷時19年建成。

        鎮東樓于1917年動工,1936年竣工,歷時19年建成。

          鎮東樓所屬的福祿岌民居群位于梅江區三角鎮泮坑村,村內有數十座民居建于清末民國初,至今保存完好,內有古井古樹古牌樓,為2010年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遠渡馬六甲

        艱苦創業富甲一方

          在鎮東樓最左邊的一間屋子里,熊氏后裔熊功員一家六口人都住在這里,并在這開了一間傳統的理發店。“這座房子是我公太熊景賢和他的兄弟們一起建的。”一杯氤氳的茶,熊功員和記者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祖上的創業史。

          清朝道光年間,熊氏家族住在泮坑大岌背祖屋,據村中的老人回憶,當時大家的生活都很困苦,“老屋破爛不堪,雨天吃飯要戴斗笠,吃也吃不飽”。

          1867年,迫于生計,31歲的熊氏16世祖增興公,在兄弟中受客家文化影響較多,決定走出去,向外發展。于是,他乘船出海,歷經千難萬險,到了馬六甲創業打拼。

          “他先是擺地攤,后又賣銀器首飾,經過八年的努力,創建了德興金店。由于他治事精明、信用至上,所賣的金器品質純粹,定價公平,生意蒸蒸日上,不久就成為馬六甲首屈一指的商人,生意還拓展至南洋群島和國內廈門。”熊功員說。

          熊氏家族的創業史和大多數梅州客僑的創業史一樣,從打零工開始,通過自己的一雙手,艱苦奮斗,積累財富,然后大膽創業,在當地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

          1905年,年邁的增興公眼看家族事業越做越大,后輩均能同心協力分工合作,于是決定告老還鄉安度晚年,將家族產業托付給侄子熊舉賢。在熊舉賢和各兄弟團結分工合作下,數十年間,熊氏家族事業得到極大發展。

          1916年,熊氏家族又先后購置了數千英畝的吉山橡膠種植園及其他房地產物業等。“當時國際市場天然橡膠價格大漲,熊氏家族可說是財勢雄厚。”熊功員喝了一口茶略帶驕傲地說,至今馬來西亞博物院內還陳列著熊舉賢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主持家族產業時曾乘坐的馬車。

          據了解,熊氏家族經過數十年的艱難創業,衣錦還鄉,在泮坑村福祿岌按客家人團結互助、五代人同堂不分家的習俗,先后興建了本立居、鎮東樓、季立居和竹林居等數座大型客家民居,還在汕頭市購置物業多間,實現了客家人光宗耀祖的愿望。

          “這系列民居美輪美奐,風格各異,雕梁畫棟,其中以熊舉賢、熊景賢、熊鑫賢、熊豪賢、熊杰賢、熊黨賢六兄弟興建的鎮東樓最為壯觀。”梅江區三角鎮文旅教體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文谷介紹。

        歸根故土

        斥巨資歷時十九年建成

          站在鎮東樓門前,撲面而來的感覺是莊嚴、恢宏、華麗。主門樓為歇山式靠山亭卷棚門樓,典雅莊重,門樓上的木雕華美精致,繁花盛開,牌匾上“鎮東樓”三個字圓潤遒勁、自然流暢,在一筆一畫中應和著建筑的風格——大氣磅礴。

        鎮東樓的主門樓為歇山式靠山亭卷棚門樓,大氣恢弘。

        鎮東樓的主門樓為歇山式靠山亭卷棚門樓,大氣恢弘。

          鎮東樓于1917年動工,1936年竣工,歷時19年斥資32萬兩白銀建成,對比當時梅江橋花費11.23萬大洋,聯芳樓花費24萬大洋,可謂大手筆,足以證明熊氏家族的財力雄厚。

          在三角鎮泮坑村周圍,提起鎮東樓可能有人會不知,但說起“六杠樓”,老一輩村民幾乎都聽過,“六杠樓啊,我們知道,是那座華僑建的大屋,非常大氣!”本地人侯阿姨說,她小時候經常去那座房子附近玩。

          鎮東樓為何又叫六杠樓?因為它是由六棟樓組合而成,在客家話里俗稱“六杠”。鎮東樓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4238平方米,建筑面積6962平方米,由池塘、主體、化胎組成,每層有52間、24個廳廊、12個天井,左有附杠,為三進三層縱列杠式走馬樓布局。

        鎮東樓為三進三層縱列杠式走馬樓布局。

        鎮東樓為三進三層縱列杠式走馬樓布局。

          沿著鎮東樓內部窄窄的石樓梯一步一步往上走,二樓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到樓上樓下一排排的房間。“這么大的屋能容納近千人居住,相當于現代的生活小區。”熊功員告訴記者,先人建造鎮東樓,就是希望子孫五代同堂。

          除了居住功能,舊時的民居還兼具了較高的審美性,鎮東樓便是如此。硬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夯墻、卷棚式附加門罩大門,上有雙龍木雕裝飾,鎮東樓僅外表就如此大氣。

          走進鎮東樓,更是被其精湛的傳統工藝所震撼。從主體結構上看,中廳有卷棚,高大石柱支撐梁架,中廳二樓有抬梁式梁架,前后設檐廊,置斗拱。從細節上看,廳廊內的木柱、橫梁雕飾精美,墻裙均繪有山水、花鳥、人物等。

          在歲月的洗刷下,斑駁的壁畫依稀可以辨出模樣,鏤空的木雕屏風上面落著厚厚的灰塵,有一種時光流逝的深沉之美,仿佛它們還有生命,吸收日月精華繼續生長。

          “鎮東樓尤其注重內部廊廳裝飾,木石柱梁較多且空間高大寬敞。檐廊、卷棚、瑞獅神象柁墩等彩繪雕飾精美,檻墻與樓層欄版所繪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極富民間藝術性。”當地學者這樣評價鎮東樓。

        鎮東樓內外均有豐富的彩繪,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極富民間藝術性。

        鎮東樓內外均有豐富的彩繪,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極富民間藝術性。

          在福祿岌,跟鎮東樓一樣居住和審美均在線的還有季立居、崇本樓等。季立居由牌坊式外門樓、禾坪、水井、堂屋、化胎、圍龍、左右橫屋、雜間等組成,共30個房間,為二堂二橫一附杠一圍龍土木結構走馬樓布局。大門梁椽瓦底有彩繪圖案,木構件采用穿花、雕花工藝。盤點福祿岃上的建筑,基本都有精致的雕花工藝、幽雅的庭院結構,散發出濃濃的客家人文氣息。

          在福祿岌,走進一座古民居,便是翻開了一部華僑創業史,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華僑在海外用血汗打拼換來的;走進一座古民居,便是走進了古代建筑博物館,處處體現著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協作互助、勤耕苦讀、詩書傳家的文化內涵。

        功能變換

        曾駐過軍隊 用作倉庫和敬老院

          鎮東樓之大,可以容納近千人居住,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它曾被政府或有關單位征用或租借至1986年,其間駐過軍,還作為倉庫和敬老院、干部學校等。

          據熊功員講述,曾經有一位七旬老人回來這里探訪,“老人說他十多歲時跟隨父親所在的軍隊在這里住過一段時間,他對這里非常有感情,我們也很意外”。

          作為成長在這里的熊氏后裔,54歲的熊功員經歷了鎮東樓作為倉庫的歲月,“我還記得這里曾經被有些單位用作倉庫,房間里堆滿了他們的貨品,需要用到的時候就用板車拉出去,我們就在門口的大禾坪前玩耍,看著工人拉著板車來來往往”。

          隨著社會的變遷,鎮東樓作為倉庫的使命早已結束。2010年5月,鎮東樓所在的福祿岌民居群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隨后經歷了三期修繕。

          修繕過程中,缺失的門和窗都按照舊時的模樣重新裝了回去,站在鎮東樓門前的禾坪抬頭看去,一扇扇“喜”字的窗戶古色古香,據了解,最初建造的鎮東樓采用的就是這個樣式。

          當地學者認為,鎮東樓體現了近代梅州客家建筑風格和建筑工藝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研究清末至民國初期的梅州遷徙史、華僑史、民俗史、各式客家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和工藝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但是,作為這棟房子的守護人,熊功員最近也遇到了一些煩心事,“房子有些漏水,但是我找了相關部門幾次都沒人來看和維修,以前不會這樣的。我的力量有限,希望政府、社會一起來守護這座老房子”。

          行走在福祿岌,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帶有濃濃的文化烙印,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跋山涉水,幾經輾轉,定居嶺南,他們憑借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這片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樓、圍龍屋、四角樓等眾多著名的古民居建筑。對城市而言,留住這些記憶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鎮東樓所屬的福祿岃民居群位于三角鎮泮坑村,2010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鎮東樓所屬的福祿岃民居群位于三角鎮泮坑村,2010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梅江區三角鎮提出了“多彩古民居,煥發新活力”的理念,催生出文創、文旅、民宿等一批新業態的發展,陸續開發活化利用了玉庭樓、喬琳公祠、桂芳樓、七賢居等一系列傳統古民居,帶著“物不遷,安于室”的理念,讓古民居在新時代“活”起來,成為宣傳家鄉、推介“詩畫梅江 文明客都”的一張張嶄新的文化創意名片,這也給了鎮東樓一個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他山之石

        企業“認養” 

        公祠活化成美學館

          春日溫柔的陽光下,佛山市順德區的杏壇和之梁公祠飄出陣陣咖啡香。這座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古祠,在區、鎮兩級政府的牽線搭橋下被企業“認養”,被活化成“和之美學館”,成為集美學活動、嶺南技藝、慢生活于一體的品質文化創意空間。

          順德區杏壇鎮和之美學館(和之梁公祠)活化利用項目探索文物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對坐落于杏壇鎮逢簡村嘉厚街9號的和之梁公祠進行活化利用,致力于將現代生活美學理念融入傳統祠堂特色中,在保留祠堂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動與靜”相結合,將傳統老祠堂升級成為一間集品咖啡、閱讀、藝術文創、詠春拳術切磋等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美學空間,使不可移動文物煥發新活力,融合嶺南古典文脈與現代生活氣息,讓有著悠久歷史的祠堂變成年輕人享受生活、追憶鄉愁的地方。

          俗話說“順德祠堂,南海廟”,祠堂是順德古建筑及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作為祠堂等文物和老舊建筑保有量最大的鎮街之一,杏壇的文物和老舊建筑數量多,類型豐富。

          為了讓這里的文物和老舊建筑“活下去”和“火起來”,該地區、鎮、村三級聯動完成了全鎮145件文古建筑的信息采集工作,通過建立杏壇《文保名錄》,繪制《文古地圖》的方式,讓文物分布位置、損毀程度、產權歸屬等信息清晰可見。

          一方面優選一批“產權清晰、民俗較少、結構完備”的古建作為首批活化對象。另一方面發動成立“文物護衛隊”,常態化參與文物的監督巡保工作,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全民齊心護“古”的良好氛圍。

          針對排查所發現的瀕危狀態的文古建筑,建立臺賬一冊一檔,馬上組織加固措施,同時通過統籌“四古”修繕專項、撬動社會資源參與、凝聚鄉賢合力、發動熱心籌款等方式,分階段推動整體文古修繕工程。

          為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保工作,杏壇制定出臺了《古建筑認領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細化明確了文保活化的監督機制、評估與退出機制及激勵機制。

          一是采取“線下公告+線上發布”方式,面向全社會招募熱心企業參與計劃;二是采取“企業+村居”1+1聯合申報的方式,確保村居愿景與企業意向的雙匹配;三是采取“榮譽授予+定量扶持”的方式,對古建活化中方式創新、具影響力、復制經驗的項目給予激勵扶持;四是采取“鎮村監督+年度評估”的方式,對社會力量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工程進行評估與監督,確保項目過程執行到位。

        轉載:南方日報、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