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走進梅江 > 展望未來 > 發展展望
        梅江區保護開發紅色資源推動蘇區發展見聞
        來源:梅州日報  發布時間:2019-08-05 10:36:00  瀏覽次數:-
        【字號:

          “一城兩翼”底蘊深 借得東風展翅飛 

          ——梅江區保護開發紅色資源推動蘇區發展見聞

              從206國道行經梅江區長沙鎮拐入下羅村道,沿著彎曲狹小的山路,來到深山處的長沙鎮陳公坪。這里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卻是“山窮水未盡”,溪繞前屋,果樹成林。由于易守難攻的地形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陳公坪被中國共產黨開辟為革命據點。

              “‘重慶樓’就是當年的紅軍醫院,紅四軍將100多名傷病員轉移到這里療傷。村民們翻山越嶺到處抓草藥,還冒著危險到圩鎮地下聯絡點保濟堂揀藥。一到圩日,他們天亮就出發,沿著‘羊腸繞道’,走15公里去長沙圩。他們把藥方偷藏在火柴盒里,每個人只帶兩三服藥回來……”今年90歲的江海華根據父親生前回憶,向記者講述著發生在陳公坪的革命故事。

              紅四軍在梅城戰役中與敵軍激烈交戰,楊雪如、林一青等人在學校任教以掩護地下革命,中共早期杰出軍事人物朱云卿的故居坐落在江北油羅街……梅江區是原中央蘇區南部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革命斗爭歷史。近日,本報記者循著紅軍足跡,重溫蘇區歷史,感受蘇區精神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遍布城鄉的“老故事”

              梅城是粵東重鎮,發生在此的梅城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一場重大戰役。 “1929年10月25日下午,紅四軍進抵大浪口,隨即直搗北門祖廟,搶占了金山頂,傍晚攻占了梅城。進城后,軍部駐縣政府大院,當即接管反動政府,紅軍到處張貼布告標語。第二天紅四軍在孔廟召開群眾大會。朱德軍長站在大成殿的石鼓上向群眾進行演說,宣傳紅軍的政策和紀律。后來因為發現敵情,紅四軍緊急退出梅城,經南門河木浮橋、程江橋,直奔大沙河唇、軒坑渡口,涉水渡梅江,撤向梅南、長沙至豐順馬圖山區。”梅江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江文秀娓娓道來。

        1929年10月25日,紅四軍大部隊進抵梅城大浪口,隨即直搗北門祖廟,搶占了金山頂,勝利攻占粵東重鎮——梅城(上網).jpg

          1929年10月25日,紅四軍大部隊進抵梅城大浪口,隨即直搗北門祖廟,搶占金山頂,攻占梅城。圖為當年戰役地金山頂。(吳騰江 攝)

              紅四軍反攻梅城之戰更是激烈。10月30日,紅四軍由馬圖、南坑開回梅南滂溪等村莊。31日,三個縱隊從梅南軒坑過渡,經澄灘、大沙、程江、夏萬秋、鐵盧橋、渡江津,直下梅城。上午10時,紅四軍從城西十甲尾進城將城東、西、北面包圍,后轉至金山頂進攻。經過6個多小時激戰,于下午5時后主動撤出戰斗,經城北、大坪、梅西(龍虎),次日轉移至平遠石正,再北上轉移至江西尋烏等地。

              梅江蘇區的紅色記憶,藏在車水馬龍的江北老城區,藏在靜謐村莊的古樸民居中,也藏在神秘深邃的大山深處。據了解,該區紅色資源通過市級以上認定的有46處,經過深入挖掘發現共有99處,且主要集中在“一城兩翼”,即梅城和西陽鎮、長沙鎮等地。

              革命老區的“新脈動”

              西陽鎮明山村的板蓋坑,坐落在海拔900多米的崇山峻嶺之中。記者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來到了這個高深山村。村里仍遺存當年革命先輩們戰斗的部分遺址,歷經歲月的剝蝕變得破舊卻厚重,似在訴說著那段歷史。

              “這里曾建立了梅州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權——銅山區革命委員會,成立了梅三區明山蘇維埃政府等……”談起板蓋坑的革命故事,明山村黨支部書記李森昌如數家珍。

              但他更為板蓋坑近年來的變化而欣慰。“過去板蓋坑到處是茂密的森林,村民進村只能走泥土路,村里也沒什么產業。2014年底完成了水泥路的升級改造,給這個革命老區添了活力。近幾年不少村民回鄉發展農業,還修繕了房子,現在村里共種有高山茶1000多畝,家家戶戶還種了雪蓮果,日子越過越好。”

              當地村民李袖發告訴記者,一到周末就有不少客人進村,有的來尋訪紅色故事,有的來買農家菜,時節到了就會有更多人來買雪蓮果和看櫻花。他說:“村里正在修建革命歷史紀念展館,建設美麗鄉村,我們也更有盼頭了。”

              在梅江區,新的變化同樣還發生在其他革命老區。革命老黨員江海華深知“要發展先通路”的道理,他在陳公坪當了32年村黨支部書記,就一直致力于修路。進村道路從過去的羊腸小道到板車路、機耕路,到現在的水泥路,使村民出行條件得到改善,也讓外界更多人走進陳公坪。陳公坪已啟動陳公坪蘇維埃政府舊址群建設,紅軍醫院正按照原貌重新修建,紅軍的兵工廠、印刷廠和蘇維埃政府舊址等將進行修繕,不久后便可呈現新的亮點。

              “北聯經歷了渡口之戰、茅坪之戰等戰役,村里家家都是堡壘戶……”眼前作介紹的北聯村黨支部書記丘勇平是紅色傳承人,其外公林詩源是點亮北聯紅色火炬的第一人,其父丘貴元參加過梅縣武工隊“小鬼隊”,他則把北聯村打造成“紅色村”黨建示范基地。他說,該村將重修紅色游擊通道等紅色資源,與周邊村落串珠成鏈,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區。建設集特色民宿、農家樂、作家莊園、種養農場、手工作坊等為一體的紅色產業幫扶基地,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紅色土地的“新藍圖”

              梅江區重視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按照全區紅色資源“一城兩翼”的分布情況,系統整理了一批革命史料,修繕了梅州學宮、朱云卿故居等一批紅色舊址,通過將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利用融入鄉村振興、生態旅游和老城改造,為加快建設“詩畫梅江、文明客都”注入強勁的紅色動力。

              發掘紅色資源、展示紅色文化是梅江區加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據了解,2013年7月梅江區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以來,該區積極搶抓中央出臺《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跟進,主動對接,科學有序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重點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統計,2016年至2018年,該區共爭取中央預算資金補助6620萬元。

              今年5月,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為老區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帶來重大“利好”。梅江區將準確把握發展機遇,努力用項目爭資金,用行動爭落實,變機遇為現實。

              該區將重新開展革命遺址普查,建立名錄,把革命遺址保護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深入開發富有時代特色和歷史意義的革命遺址,把紅色資源與周邊景點串聯起來,打造旅游精品線路;結合實施“三好一正”工程,推進紅色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村進戶,讓紅色精神得到傳承和弘揚。圍繞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做大做強重點產業項目、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改善重點民生等工作,把時間、精力集中到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上來,推動梅江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再上新臺階。(王玉婷  江嬋  曾仕謙  鐘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