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東趨盡揭揚,中有梅花鄉。橫枝獨傲冰雪里,畸人節士代相望……”這首梅州中學的校歌,遣詞造句視野開闊,節奏鏗鏘,唱出了梅州中學的凌霜傲骨,也道出了“嶺東最高學府”的光輝史。
梅州中學是梅州最早創辦的學校之一,至今已走過119個年頭。該校“一校八院士”的傳奇歷史深入人心,但學校也經歷過從省立高中到鎮管學校的歷史拐點。
隨著“兩抓一放”“兩升一降”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近年來,梅州中學在普通高考中喜報頻傳:體藝類考生不斷呈現新亮點,被985、211院校錄取的學生穩中有增。“梅花是我們的校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將繼續發揮梅花的精神,奮力為教師提供更加良好的干事創業發展平臺,為學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為梅州中學高質量發展竭盡全力。”梅州中學校長羅慶松說。
△梅州中學有著119年的辦校史,是梅州最早創辦的中學之一
曾是“嶺東最高學府”
創造“一校八院士”威水史
夏末初秋,梅州中學校園內依然郁郁蔥蔥。校園校道旁八位院士的銅像栩栩如生,再現院士們在此求學時的場景。
這所擁有近一百二十年校史的學校,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厚重的歷史沉淀。喜英樓、錫昌樓、彩蓀樓、國欽圖書館、九十周年紀念堂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之中,見證了學校的發展。
1904年的冬天,清末著名外交家、詩人黃遵憲和地方名士吳登初、黃文彬等籌辦了東山初級師范學堂,致力于發展家鄉教育事業。
8年后,東山初級師范學堂、務本中學堂、嘉屬官立中學堂、梅東中學堂四校合一,改名公立梅州中學,以務本中學堂原址作為校址,延續至今。
從1912年至1966年的半個世紀中,梅州中學是廣東僅有的15所省立重點中學之一。由于梅州中學是粵東粵北地區少有的優質學校,曾一度成為閩南、贛南、本省潮汕、惠陽、嘉屬八縣區優秀學子會集求學之所。各地的學子紛紛到此求學,梅中學子遍布四海五洲。
梅水甘甜潤桃李,州土沃淵育棟梁。這所名校集結了當時不少的知名教師,也培育出了不計其數的國家棟梁之才,因此曾被稱為“嶺東最高學府”。“由黃遵憲等地方名士辦起的學堂,得到了社會上許多名士的資助,集合了眾多的教育資源,使得那時候的梅州中學人才輩出。”
回顧那段“威水史”產生的原因,梅州中學副校長黃治超認為是因當時擁有非常好的教育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梅州中學培育出的人才中,有在軍隊任職的謝晉元、黃琪翔、張榛盛、廖萬清、陳斐琴等43位將軍;擔任政府要職的楊泰芳、楊資元、張卓元、連貫、古大存等;在文化教育界聞名的林風眠、李金發、黃藥眠、潘炯華、侯杰昌等400多位教授級專家學者;在工商界頗有成就的曾憲梓、孫城曾、黎次珊、梁挺生、吳炳連等著名企業家,以及大義凜然、氣壯山河的熊銳、李國璽、楊廣存等20多位英烈。
除此之外,梅州中學還走出了橋梁工程與力學專家李國豪、淡水藻類學家黎尚豪、原子光譜分析專家黃本立、電子工程專家吳佑壽、土木結構與工程結構專家江歡成、水利工程專家張楚漢、歷史語言研究專家陳槃、皮膚病學與醫學真菌學專家廖萬清等八位院士。
一所學校出八名院士,這不僅在梅州絕無僅有,甚至在全國教育史中也罕見,足以佐證當時梅州中學教育的高水準。
1966年后,受社會環境影響和教育制度變化,梅州中學逐漸從省立中學變成了鎮管中學,歸城東公社管,招生范圍從周邊省、市縮小到了當時的一個鎮,生源質量明顯下降。
梅州中學迎來了歷史拐點,教育教學成果受到影響,逐漸落后于諸多名校。
△梅州中學里綠樹成蔭,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教師管理“兩抓一放”
優秀的人培育更優秀的人
“學校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諸多社會名人的求學成長史始終激勵著我們成長。”今年的梅州中學畢業生涂綺已被深圳大學錄取,回顧母校的培養,她認為學校的歷史文化像汩汩溫泉,始終滋養著學生們的身心。“這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也是我們學校的優勢。”
百年老校,如何再現往日輝煌?教師的管理和名師的培育是關鍵。瞄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梅州中學通過參觀學習名校,結合學校實際,總結提煉出了教師管理的“兩抓一放”政策。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公布省中小學名教師、名校(園)長、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024—2026),梅州中學校長羅慶松被評定為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教師羅雪嬌被評定為廣東省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獲得如此榮譽與該校嚴中有松的教師管理理念分不開。梅州中學嚴抓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確保集體教研、集體備課、設計作業與批改、試卷分析、課后輔導等基礎教學工作落實到位,并定期舉辦大型教學研討會,保持教師對于中高考命題趨勢和具體學科前沿的研究熱度。
此外,針對不同年級、班級的不同學情,學校適當放手,在完成學校布置的整體工作安排后,鼓勵并支持各備課組根據自身學情做出新的嘗試。
在嚴抓教學工作的同時,學校從小事著手、從細節推進,營造關愛教師、尊重教師的良好氛圍,通過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長效機制,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為讓教師們有歸屬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生身上,學校也出臺了眾多關愛教師工作生活的政策。如高三年級推行“1+N”政策,即1次常規值班之外,鼓勵更多時間在校陪伴、輔導學生。“為了解決教師們的后顧之憂,我們提供了充足、周到的后勤服務,滿足教師們用餐等需求。”梅州中學總務處主任謝戰軍說。
在教師培育工作上,梅州中學采取了“走出去”和“請進來”雙結合的模式。近日,該校就組織了骨干教師前往佛山市石門中學參加2023年廣東省高考試題分析暨一輪備考策略研討會。解讀新高考改革趨勢,精準剖析新高考命題新動向,以高站位和新視角共同為新時期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變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聯合教研活動既能增進校際交流,達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又能讓老師開闊眼界,全面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更好地反哺課堂。”黃治超說。
在梅州中學,學生的滿意度是教師評測的重要內容。該校每年組織學生對教師滿意度進行評測,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研究、督導。同時,學校也鼓勵教師參加技能大賽、教學大賽等,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發揮榜樣力量,借力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帶動引領青年教師成長,讓優秀的人培育更優秀的人。
△梅州中學內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生培育“兩升一降”
“私人定制”記錄學生成長
為了讓院士精神更好地激勵學生們學習成長,去年秋季學期始,梅州中學開設了院士校友創新班,面向全市招收具有學科創新潛質的學生。
“創新班是在梅州市各項政策的基礎上,爭取到張楚漢、江歡成、廖萬清三位院士校友的支持而創立的。”羅慶松介紹,創新班的創新之處,在于班級學生每年將有一次與院士校友面對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其中包括參觀院士工作場所、聆聽院士講座、與院士交流學習知識。
院士校友還將根據學生的實際選科方向以及對口專業,對學生進行學科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
院士創新班的設置便是梅州中學實施學生培育“兩升一降”工作理念中的其中“一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為不斷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讓學生與老師形成更為緊密的關系,梅州中學為每名學生“私人定制”了學生成長跟蹤手冊。每次考試后,老師將考試成績記錄在跟蹤手冊上,并寫下評語與學習建議。學生根據段考情況評估自身的學習情況,針對弱勢學科著重補強,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
“數據記錄的不僅僅是成績的改變,更是成長的印記。我們通過跟蹤手冊了解學生近期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并有針對性地與學生溝通交流。”謝戰軍說。
在關注學習成績之余,梅州中學更注重學生們全面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們了解自身興趣愛好,更好地規劃未來的職業方向。
今年3月19日,梅州中學組織開展研學活動,700名高一年級學生一起追尋李國豪、江歡成、張楚漢三名院士校友的求學足跡;5月,組織院士校友創新班的優秀學子赴北京開展研學活動,到天安門廣場、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等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張楚漢、丘成桐院士交流;同樣是5月,組織高二級全體學生前往葉劍英紀念園、雁山湖綜合實踐教育營地開展研學活動……
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們的視野,更讓學生們了解自己。在學生們的研學日記中,可以看到他們接觸新事物、學習新技能的欣喜,感受到學生們的思考、成長。
“今年大學志愿填報,我沖著計算機專業選的學校,因為我喜愛這個專業,想以此為終身職業。”被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錄取的彭海林說,他對計算機的熱愛源自于高一時參加學校的興趣班,收獲了計算機學習的樂趣。他還因此獲得了參與梅州市中小學生創客大賽的機會,并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激發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愿意學習、主動學習。同時,學校鼓勵學生設立目標院校,激發學生對理想院校的奮斗欲、追趕欲。建立學習小組,讓積極上進的學習之風在學生之中傳播開來。學校還不時邀請各行各業的專家和知名校友進校宣講,讓學生在與名家的思想碰撞間燃起學習的火花。
“一生一策”的學生培育模式,不僅讓學生不斷提升優勢,激發學習動力,更讓學生獲得尊重,習得終身受用的好習慣、好品德。
△梅州中學的彩蓀樓掩映在荷塘綠樹之中,見證了學校的發展史
(來源:梅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