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是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之后的第一個學期。很多學生經歷了“陽康”后,力量和耐力有所下降,身體還處在恢復階段。新學期已開啟一個多月,各學校的體育課怎么上成為許多市民關注的話題。
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多所中小學校發現,各校根據教育部門此前印發的相關指引,及時調整體育教學方案,體育課程遵循“安全第一、循序漸進、個性化教學”的原則,通過設置過渡期,讓學生逐步適應正常的體育教學。
調整教學方案
循序漸進恢復教學強度
“同學們,熱身運動結束后,分組輪換進行體育運動……”日前,記者來到梅州市學藝中學體育場看到,各班學生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有的在練足球繞桿,有的在跳繩,有的在練習仰臥起坐,臉上都洋溢著青春活力。
學藝中學體育組組長曾煜介紹,新學期,該校體育課的內容和強度都進行了調整。“開學第一節體育課,我們給全校學生上了一堂理論課,讓學生們統一學習包括‘陽康’后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在內的健康知識。第一周還禁止學生開展球類等激烈的體育運動,并把學生們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進行分組,相對應地制定個性化教學計劃?!?/p>
為了安全上好體育課,學藝中學提前做足了準備。開學前,該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學生們“陽康”后是否有嚴重并發癥或持續性心肺系統癥狀,再通過體育課和大課間,引導學生科學開展體育活動。“開學前幾周,我們體育教學以原地高抬腿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從第四周開始,運動強度呈現為遞增形式,中長跑、跳繩等體育課程逐步恢復,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恢復、提升體能?!痹险f。
在梅州中學,該校體育課也進行了調整?!皠傞_學時的教學以溫和的拉伸以及原地跑的專項動作練習和素質練習為主,后面慢慢開始低強度的慢跑、跳繩運動?!泵方瓍^體育教研員、梅州中學體育教研組組長鐘敏介紹。
“經過近一個月的科學訓練,孩子們的體能恢復良好,均能夠適應常規體育課堂的強度和節奏,最近學校已開展中強度的跑步運動和中考體育項目的訓練。”鐘敏告訴記者,在課堂上,教師還會密切與學生溝通身體感受,綜合研判學生情況,合理安排各項運動練習,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
低負荷運動
以游戲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記者走訪發現,各學校均在新學期通過問卷調查、“Borg主觀疲勞感知評估”“體能狀況檢測”等方式,對學生的體能和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摸查。開學初期減少了長跑、籃球運動等高強度、對抗性體育活動和體育競賽授課內容。
此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校體育教學的側重點也有不同。在各中學,體育教學前期主要采用低強度、小密度的授課模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在做好恢復銜接后,教師會增加中長跑、仰臥起坐、足球繞桿等課程,逐步恢復學生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練習。而針對小學學生,教師會通過靈敏型、速度型、反應型等低負荷的運動游戲激發學生運動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鍛煉。
在興寧市羅崗中心小學,剛熱身完畢的學生們在體育老師林祎的帶領下,組隊進行“房子搬家”“螃蟹走路”等游戲比拼。只見孩子們兩兩一組,接力將擺放在操場一端的海綿墊子用手翻滾至操場另一端,歡笑聲和吶喊聲充斥整個操場。
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嵌入游戲內容,在大課間活動中,羅崗中心小學還引入軍體拳、桌子舞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和音樂感?!拔覀儗W校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個性化課程,既有一定運動量又鍛煉孩子們協調性和柔韌性。”林祎表示,接下來該校的體育課程將根據學生們最近的體測結果進行調整,逐步幫助他們恢復身體機能,并養成鍛煉的好習慣。
深化教學改革
為學生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早在新學期開學前,我市教育局便及時轉發省教育廳印發的《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引》,并組織各縣(市、區)體育教研員圍繞如何更好地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研討。要求各校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科學應對新冠病毒感染,掌握防護方法,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根據學生“陽康”后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精準施教,幫助學生恢復體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教學對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特有價值和作用。
此外,2月下旬,我市印發了《梅州市2023年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方案》,明確今年體育中考統一考試設立7個選考項目,不設必考項目,考生可在選考項目中任選2項參加考試。其中,體育中考中長跑項目的評分標準,在往年執行廣東省體育中考評分標準的基礎上適當降低難度。
據了解,今年我市體育中考方案是在嚴格落實省教育廳部署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們經歷了“陽康”之后,身體還處在恢復階段,經綜合研判后而制定的。還特別規定“陽康”后或考前感染新冠后不宜參加體育考試等特殊情況的考生,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參加考試的可申請緩考或理論考。
市教師發展中心體育教研員張萬金認為,各校在強調“陽康”后要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同時,學生也不能因噎廢食,以“陽過”為理由拒絕體育運動,科學運動仍是學生的必修課。下一步,我市教師發展中心將繼續動員全市體育教師,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打造高質量的體育課堂,充分發揮體育增強體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和調節情緒等功能作用,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健全學生體育品格。(記者 吳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