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撂荒地連片、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的城郊村,變成一個良田鋪綠、道路通達、產業蓬勃的示范樣板村,需要多長時間?梅江區城北鎮上村村的實踐給出了答案。近三年來,上村村搶抓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的機遇,堅持黨建引領,借力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支持,積極探索產業多元發展,聚力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平,完成從“后進生”到“優秀生”的逆襲。
https://mzxjh5.hellohakka.cn/app/content/news?id=23131(具體報道鏈接)
小滿至,稻田綠意濃。此時陽光和煦、雨水豐沛,正是水稻拔節孕穗的關鍵期。在村委門口連片的水稻田里,絲苗米的種植大戶香姨帶著村民們彎腰勞作,指尖拂過稻葉,眉眼間滿是對7、8月豐收季的期待。
【村民 香姨:前3年開始種,現在第4年了,沒有種的時候,這里到處都是雜草叢生,我種了60畝,一年有兩次收成,就有2000多斤一畝 ,一斤大概賣給村里是4塊錢左右。(村里賣出去)多的就是增加村集體收入】
不遠處,村民侯伯的30畝水果玉米長勢良好,一片翠綠。三年前,這片土地還沉睡在荒蕪中,如今卻成了村里的“黃金田”。
【村民 侯伯:以前這里全部都撂荒了,現在把它承包下來,拿來復墾,用來種玉米,我這里是3~4塊錢給公司收購,增加上村的收入,一畝田玉米有1500~2000斤。今年春季一共種有50畝左右】
從“荒”到“旺”,源于上村村完成三年“蝶變”。這三年里,上村村創新“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成立村級企業,建成梅江區首個村級凍庫,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這三年里,上村村建成500千瓦光伏項目,年增收15萬元,進賬實實在在的“陽光收益”。數據印證著村子的蛻變,上村村的村集體經濟從2022年的44.57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77.13萬元,增長73%。
產業多元發展的同時,鄉村環境也愈發生態宜居。沿著新鋪的柏油路走進村莊,白墻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295棟農房完成風貌提升,污水垃圾處理率達100%。曾經的泥濘小路變為通途,以往盤踞空中的“蜘蛛網”電線徹底消失。夜幕降臨時,在清爽的“天際線”下,路燈如星辰點亮鄉村。
【村民:以前這里都是泥路,坑坑洼洼,現在就很好,很通暢,燈火通明。以前的電線很低 開車都不敢過,現在都移好了,水管也埋在地下,不會一抬頭都是“蜘蛛網”(電線)】
在一步一景的綠色鄉村,文化傳承嵌入其中。黨史村史館記錄鄉村發展歷程,24節氣公園詮釋農耕智慧,法治公園傳播文明新風,村民們在其中散步、閑談,文明鄉風入心坎。
【村民 :三年來的變化,做了公園,把道路重修,鋪上了柏油。像這里以前是很荒蕪的地方,村干部為了改善上村生活宜居條件,讓大家更好休閑,給老人家散步,在這里(建設)一個落腳點 在這里可以聊天】
從“沉睡土地”到示范樣板,城北鎮上村村的三年巨變,是黨建引領、干群同心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是“百千萬工程”在梅江區落地見效的生動注腳。
改革只有進行時,發展沒有“休止符”。如今,上村村的變化還在繼續。初夏的荷塘碧波蕩漾,正如這個村子的未來——生機盎然,充滿想象。
【城北鎮上村村駐村第一書記 黃曉東:上村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主動對標對表“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創建重點任務清單,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地落實,建設成為產業興、生態美、村民富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