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鎮街動態
        梅江區三角鎮泮坑村入選省數字鄉村建設試點,這些領域迎利好
        來源:南方+  發布時間:2024-12-11 09:25:48

          近日,廣東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與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廣東省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方案》,遴選出10個試點,其中,梅江區三角鎮泮坑村入選。

          《方案》指出,開展試點旨在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鄉村發展路徑,加快推動形成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村管理數字化、農民服務精準化,顯著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方案》同時明確試點目標、試點范圍、試點任務與試點要求。

          試點目標:

          到2026年底,試點地區順利完成數字鄉村建設各項試點任務,數字基礎設施全面升級和覆蓋,涉農數據資源實現共享互通,鄉村數字化應用場景持續涌現,形成一批符合廣東實際、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為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試點范圍:

          采取“貫穿式”試點的方式,選取的試點縣(區)、試點鎮(街道)、試點村,協同開展試點工作。非試點地區可參照本方案要求開展相關工作。

          一、區域綜合型試點地區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大安村;

          梅州市梅江區—三角鎮—泮坑村;

          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

          茂名市高州市—云潭鎮—讀崗村。

          二、領域特色型試點地區

          廣州市海珠區—江海街道—紅衛聯社;

          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總寮社區;

          中山市古鎮鎮—古一村;

          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

          肇慶市四會市—石狗鎮—石狗村;

          清遠市英德市—西牛鎮—塘面村。


          試點任務:

          一、升級完善縣域數字基礎設施。扎實推進5G網絡、千兆光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因地制宜采用移動通信網絡、寬帶網絡、衛星網絡和窄帶物聯網(NB-IoT)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區域的網絡覆蓋。逐步推進智能物聯感知終端、無人機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升級改造農村廣播電視基礎設施,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推廣普及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高清超高清終端。加大農村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力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和數字化管理,穩步推動公路、電網、水利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寄遞物流體系。

          二、推動鄉村數據賦能。加快構建涉農基礎數據庫,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社會管理等涉農信息協同共享。開發涉農數據產品和應用,提高涉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支持企業匯聚利用農產品的產地、生產、加工、質檢、銷售等數據,支撐農產品溯源管理、精準營銷、供需對接等。開展農村“塊數據”建設運營和數據創收試點。培育農業領域數據企業,探索涉農數據產品交易,授權農業數據經紀人進行供需撮合,推動數據要素價值轉化與增值等試點工作。

          三、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智能農機與裝備研發,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集成應用。聚焦探索重點品種產業數字化,開展智慧農業應用創新建設,建設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實現數字化技術產品集成、示范推廣。建設一批數字田園、智慧農場(種植基地)、智慧漁場、智慧牧場,現代化海洋牧場,推動農田建設和漁港漁船全面信息化管理,加強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動人工智能賦能農業農村發展。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數商興農”工程,實施“一村一主播”培育行動,持續發揮電商助農增收作用,做好粵字號“土特產”文章,持續深化農產品“12221”市場營銷體系建設。開展鄉村旅游數字提升行動,依托互聯網推進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發展,更好促進供需對接、激活鄉游消費。

          四、推動鄉村數字治理。發揮數字政府基礎支撐作用,優化黨群服務中心數字化支撐能力,提升基層黨委、政府協同治理和服務水平。強化縣域經濟數據的匯聚和治理,輔助縣域經濟高效感知、精準研判和科學決策。推動視頻數據資源共享,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實時智慧管理。提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數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動政府各部門業務應用線上集成化辦理,加快推進鎮村工作人員工作模式從傳統模式向“掌上辦公”轉變。強化農村宅基地數字化管理,提升農村“三資”監管數字化水平。推進農村“三務”信息化建設,支持有條件地區創新開展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治理方式。

          五、發展鄉村數字文化。運用數字技術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藝術品、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的挖掘活化和保護利用。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創新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數字化交互體驗應用。支持以廣播電視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和廣大農村居民為主體,創作傳播一批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等方面的“三農”題材優質文化作品。打造一批鄉村網紅,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加大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介力度。提升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數字化服務水平。

          六、開展鄉村數字惠民服務。加快推動村級便民服務“全程網辦”,完善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結合的村級便民服務。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便捷化、數字化水平。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礎,提升學校和教學點網絡及衛星電視教學環境,以數字化賦能縣鎮村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實施衛生健康數字化轉型發展攻堅行動,推進數字技術應用,發展數字健康便民惠民服務。開展數字醫共體建設試點,建設縣域數字化醫共體示范項目,構建鄉村遠程醫療服務體系。開展數字+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系列活動,用好“粵農技”“農友圈”平臺,廣泛發揮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服務基層效用。開展“基層首席數據官”等試點工作,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網絡安全進農村等培訓活動,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

          七、建設智慧美麗鄉村。綜合運用衛星遙感、高清視頻監控、無人機等手段,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畜禽規模養殖場污染排放、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黑臭水體整治、重點農產品收貯運環節質量安全等監測監控。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信息管理,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運用數字技術提升森林質量和古樹保護成效,對認捐認養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碼”管理等試點工作。探索農業領域碳標簽有效路徑,發展農村地區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打造“零碳”鄉村。

          轉載: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