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專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長者助手關愛版 > 鎮街動態
        梅州梅江江南街道:喚醒城市煙火氣 點燃消費新活力
        來源:江南街道辦事處  發布時間:2024-08-26 09:18:20

          時下正處于暑期消費旺季,梅江區各大商圈迎來了客流小高峰。餐飲店排起長龍、地下停車場擁堵等“一位難求”現象,正是商圈經濟點燃城市“煙火氣”的生動體現。

          商圈作為重要的消費載體,是一座城市活力與魅力的“晴雨表”。近年來,梅江區把引領消費作為賦能經濟的重要抓手,積極布局和提升一批夜間經濟、重點商圈和特色街區,推動居民消費向高品質、多業態拓展,通過擴大內需,讓消費成為推動經濟走向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內生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梅江區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其中餐飲收入4.54億元,增幅與去年持平,從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情況看,通信器材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增長較快,分別增長50.9%、28.3%,消費潛力逐步釋放。

          推動改造升級 煥發商圈活力

          說起梅江區的商圈,百花洲是繞不開的話題。過去,百花洲是梅州人逢年過節逛街黃金地段,在以前梅州的商業地位不言而喻。隨著新的商業綜合體及電商的快速崛起,昔日的百花洲市場的繁華只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老商圈如何煥發新活力?江南街道辦事處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出百花洲商業集聚區活力再造項目,以梅江一、二路和梅龍路沿線黃金珠寶、服飾零售、餐飲業態為基礎,深入實施消費場景重塑、消費品牌提升、傳統品牌煥新、主題消費提振等行動,舉辦美食節、惠民團購等促消費活動,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致力打造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全方位服務的商業集聚區。

          “百花洲市場輻射周邊七八個社區,是升級改造的重點。”江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讓傳統農貿市場變為“智慧市場”“誠信市場”“放心市場”,江南街道辦事處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升級改造百花洲市場。其中,百花洲一樓菜市場升級改造為樂圩智慧市集,經營生鮮菜品、餐飲、便民服務等業務。百花洲二樓改造后為梅州樂銷服裝工廠直銷大賣場,涵蓋男裝、女裝、鞋品、針織、床品、百貨等多個品類,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百貨服裝購物服務。

          統一的招牌款式、干凈的銷售臺……走進百花洲市場一樓,可見原先“臟亂差”的環境變為了“潔凈美”。“我在這邊住了十幾年,經常來這里買菜。以前菜市場總有一股腥臭味,進去就想趕緊出來,經過改造,環境整體變得很干凈,也沒什么臭味了。”市民李阿姨介紹。

          百花洲市場經過改造升級,煥發新活力。 袁群華 供圖

        百花洲市場經過改造升級,煥發新活力。 袁群華 供圖

          “我們投入近三百萬元,對市場墻體、地面、水電、通風、消防、功能布局、智慧管理系統等進行一體化規劃改造提升。”順裕(廣東)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建忠介紹,除了硬件設施的優化,公司還強化市場的管理服務,在市場入口張貼了相關管理制度,統一采購智慧追溯電子秤,讓消費者放心購物。

          與此同時,為了讓消費者買到放心菜,百花洲菜市場設置了檢測室,每天對市場內售賣的青菜、肉類等進行檢測,嚴格把控食品安全質量監督。

          “菜市場改造后環境好、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客流量大,所以決定在這邊開店。”佬妹家三鳥檔商家廖健寧介紹,市場專門設置了排臭氣系統,保持空氣清新,讓顧客享受舒適的購物環境。

          在二樓,3000多平方米的樂銷服裝直銷商城里商品琳瑯滿目。5月1日正式開業當天,客流量超一萬人次,再現人擠人現象。“目前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價格優惠,5000多個品類都是工廠直銷價,目前日均客流量在一千人次左右。”陳建忠介紹。

          在百花洲市場周邊,道路也已重新鋪設,原先破舊坑洼的道路變得平坦整潔。“接下來我們計劃定期開展圩日活動,通過人流帶動資金流,將客流量有效轉化為商業流量,推動現代服務業、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重振百花洲傳統步行街發展活力,助力梅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江南街道路心社區黨委書記古煥聲介紹。

          重塑消費場景 點亮夜間經濟

          晚上10時,東山新天地燈火通明,屬于年輕人的狂歡仍未散場,不少人打車剛剛抵達。茶見山、樂叔檸檬茶等飲品店門口,上百名顧客慵懶地坐在椅子上,店員們忙碌個不停。“約上三兩好友、點一杯飲品、聽著音樂、吹吹晚風,就很自在。”“90后”青年張玲玲說。

          夜間“集市”吸引眾多青年消費群體。 南方+ 魏麗文 拍攝

        夜間“集市”吸引眾多青年消費群體。 南方+ 魏麗文 拍攝

          在東山新天地一角,十多家地攤組成了小型集市,冷飲、燒烤、小炒等一應俱全。“老板,給我來杯百香果益力多。”在濱記茶室,老顧客熟練地點著單。攤主龍大濱與張麗敏夫妻倆從深圳返鄉擺攤已有兩年多,梅江區“夜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幫助兩人實現了創業夢。

          “以前我們是改造車尾箱賣冷飲,后面發現還是得培養自己的熟客,現在年輕人都喜歡晚上出動,點杯冷飲坐著跟朋友聊聊天,我們還增設了15張桌子,為顧客創造舒適的消費環境。”張麗敏介紹。

          隨著暑期的到來,張麗敏夫妻倆更加忙碌了。“平時一般擺到凌晨兩三點,現在有時候會擺通宵。”張麗敏介紹,暑期營業額是平時的兩倍,高峰期時,攤位70個座位全坐滿,有時候甚至需要找人幫忙才忙得過來,這種火爆生意主要集中在6—8月期間。

          擺攤兩年多,張麗敏發現,隨著東山新天地商圈的興起,年輕消費群體的人流量越來越集中,擺攤的人也有所增加,周邊區域煙火氣更加濃郁。

          在一江之隔的客都匯,喜市街上人潮涌動。一個個集裝箱組成的糖水鋪、壽司店等整齊排列,廣場上,擺滿了戶外桌椅。“我是今年6月開始在這擺攤的,算是再創業了,選擇客都匯主要是看中了這邊的人流量,而且很多親戚朋友也在這邊開店。”喵喵炸串鋪老板劉麗霞介紹,目前該店鋪運營已進入正常軌道。“暑期客流量是平時的2倍,一般晚上客人比較多。”劉麗霞說。

          江南街道打造喜市街,發展“夜經濟”。  南方+ 魏麗文 拍攝

          “喜市街于2023年5月開業,設置了20多個集裝箱鋪位,目前16個鋪位已簽約,其余的陸續進場中。”客都匯黨支部書記徐倩梅表示,喜市街的設立有助于人流集聚,與客都匯綜合商業購物中心形成良性互動。

          當前,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商圈開始瞄準“夜經濟”。如梅江區東匯城,正計劃騰挪廣場部分區域,著力打造“夜經濟”。

          一線實踐

          江南街道:“六聯一體”助商圈治理提質增能

          商貿活則經濟活,實體興則產業興。把商圈區域內的各類實體聯合起來,能充分整合區域內資源,不斷提升商圈治理水平,有效推進商圈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員集中難、信息交流難、活動開展難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制約著商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江南街道以梅江區城市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梅水路商圈為主陣地,通過“六聯一體”工作法,聚焦提升涵蓋社區、商圈樓宇、產業鏈等不同對象的黨群服務陣地體系功能,將梅江區城市黨群服務中心建成管理服務企業的“惠企平臺”、黨員群眾教育的“學習基地”、黨組織培育的“孵化中心”,以黨建賦能梅水路商圈治理提質增能,實現凝聚先鋒力量、激發經濟活力、優化城市治理的目標,構建黨建引領、服務聯動、多方協同、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商圈經濟高質量新格局。

          組織聯建。用好梅江區城市基層黨建孵化站,探索建立商圈黨建聯盟,覆蓋轄區“四上”企業、擬培育“四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必要的場地、資金和資源支持,加強對商圈黨支部黨建工作的指導和培訓,孵化萬國口腔醫院、叁壹叁科技公司等一批“兩企三新”組織黨支部,形成更加緊密的黨建共同體。聯建網格黨組織,建立黨員信息臺賬,協同管理商圈黨員,延伸黨組織觸角,提升黨組織覆蓋率。組織開展“黨員示范經營戶”“黨員先鋒”“誠信之星”“服務之星”評選,吸納更多商戶和黨員群眾,共同參與服務商圈經濟社會發展。

          政企聯動。由街道、社區兩級干部“一對一”掛點聯系企業,圍繞黨建指導、政策宣介、活動交流、民生服務、惠企發展、安全生產等方面搭建政企溝通對接橋梁,培育一批“四上”企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同時,組建商圈基層治理“紅色合伙人”、群眾志愿者隊伍,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群眾志愿崗,主動承接民生“微項目”、群眾“微心愿”,為商圈群眾提供惠企便民服務。

          陣地聯用。充分利用梅江區蘇區精神傳承實踐中心、紅光社區“老黨員之家”、紅光社區開放大學教學點等陣地,聯合開展主題黨日、愛國主義等黨員群眾教育培訓,與高等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協同市、區職能部門圍繞“百千萬工程”宣講、反詐、稅收、知識產權保護等主題,為商圈企業提供政策輔導、技能培訓等服務。搭建多方聯動議事平臺,召開現場辦公會、懇談會,多方協商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

          資源聯享。整合轄區內黨建資源、行政資源、企業資源,統籌人員掛點梅江區城市黨群服務中心,實行“企業點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服務專員跟單”的“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在“家門口”享受黨建指導、幫辦代辦、就業指導、創業輔導、法律咨詢、招商引資等惠企服務。以客都匯為主平臺,建設客都匯集裝箱集市,挖掘商圈內有特色、有人氣的商戶打造示范店,打造網紅商業街區,由點及面推出商圈“網紅名片”。

          人才聯育。依托路心社區、榕樹塘社區,探索建設數字就業驛站和城市創新創業驛站,為商圈企業“送人才、送資源”,為求職者“送崗位、送服務”,為創業者“送政策、送培訓”。建設“紅色驛站”,通過黨建指導員推薦、商戶推優、優秀人才自薦等方式,注重把符合條件的優秀商戶、管理層骨干發展為商圈黨員。

          活動聯誼。探索實行“輪值制”,將商圈“兩企三新”組織黨組織全部納入“輪值制”工作體系,輪流牽頭制定活動方案,實行“一月一主題”,開展紅色課堂、初心學堂、紅色觀影、企業沙龍等活動,凝聚商圈黨建文化。每年舉辦梅水路商圈文化藝術節,通過開展文藝匯演、體育比賽、工藝大賽等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商圈內廣大黨員、企業員工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