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石津金仍奔走各地,調研走訪。這位深耕市政工程領域二十余年的技術專家,以科技創新推動行業綠色轉型,以人大代表的身份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言發聲。從總工程師到人大代表,她以雙重角色,詮釋了科技工作者與人大代表的責任擔當。
以民生為錨,破解城市治理難題
作為人大代表,石津金的履職始終與城市“脈搏”同頻共振。“我的關注點始終在如何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上,以系統性工程來補短板、惠民生、防風險、增韌性。”石津金說。
城市停車設施是市政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城市運行安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現代化城市發展。針對“停車難”這一民生頑疾,她提出將停車設施更新改造納入超長期國債支持范圍,并配套智能系統建設與土地政策優化。
面對人行道被侵占、斷頭路頻現等問題,她呼吁以“行人優先”原則優化升級城市人行道系統。她還圍繞“進一步推動城市市政設施綜合管養一體化模式”“加快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進一步完善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及使用”等方面提出建議。
這些建議的背后,是她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深刻理解。
以技術為筆,書寫“雙碳”答卷
“城市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系統性工程的支撐,更需科技創新的引領。”石津金的話語中透著科研人的執著。
多年來,她聚焦綠色低碳路用材料及配套工藝的研究與創新,將建筑垃圾、舊瀝青路面回收材料、廢舊輪胎等“城市包袱”,通過研發特定工藝進行處理后,轉化為筑路“寶藏”,實現循環利用,取得了豐碩成果。榮獲各類科技獎33項,獲評省級工法29項,獲授權專利24項,發布標準20余項。
2024年,她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道路工程“深度降碳”技術,并首次將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應用于路面的面層結構中,通過與溫拌工藝融合應用,使面層材料的生產能耗降低30%以上。
其團隊研發的“全固廢綠色土體穩定劑”,通過梯級研磨工藝制備,摒棄傳統高溫煅燒環節,是一種以大宗工業固廢為原料的新型膠凝材料。該材料可完全替代傳統水泥、石灰,從源頭降低碳排放,成為行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
以應用為核,加快產業化進程
從“實驗室”到“應用場”,她的研究始終緊扣“落地”二字。一年來,她研制的各類低碳材料鋪筑試驗路9條,其中基于鋼渣的水性環氧樹脂乳化瀝青冷拌冷鋪試驗路在全國實體工程中實現零的突破,有力推進了核心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基于鋼渣的水性環氧樹脂乳化瀝青冷拌冷鋪瀝青路面技術,是一項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施工技術。該技術在傳統的普通乳化瀝青冷拌冷鋪技術上,采用水性環氧樹脂對乳化瀝青進行改性。同時,利用鋼渣骨料耐磨、堅硬、與瀝青黏附性較優等特性,增強黏性和耐久性。其完全突破了傳統熱拌瀝青混合料的筑路工藝和技術,在常溫下即可完成生產、施工,有效解決了熱拌瀝青混合料高能耗、高排放以及瀝青熱老化等問題。
“必須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石津金說。這些試驗路的鋪筑不僅驗證了新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更為后續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
從民生痛點的精準把脈,到綠色技術的硬核突破,石津金的履職軌跡始終詮釋著“人民城市”的深刻內涵。“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將持續攻關‘更低碳、更耐久’的材料及工藝技術;作為人大代表,我愿推動形成‘市場有回報、企業有干勁、政府有支撐’的政策閉環,讓每一噸瀝青混合料、每一方混凝土都承載綠色發展的時代使命。”石津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