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24年“綠美廣東競風華”全省總決賽舉行。經過北部生態發展區5進2的激烈角逐,梅江區最終脫穎而出,成功進入全省十強。
作為梅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梅江區坐擁60.8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72.28%;自然保護地面積1.27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31.47%,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等多項榮譽,孕育1個森林小鎮,生態資源得天獨厚。
此次斬獲佳績,對于梅江區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近年來,梅江區在推進綠美生態建設方面有何妙招,憑何“出圈”,又將如何接續奮斗、續寫華章?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點上添綠,縣鎮村綠化達28.9萬株
寒冬時節,梅江區處處可見花的蹤跡。在濱江公園、梅江大道、彬芳大道等街道旁、交叉路口,異木棉競相綻放;在客都大道、綠軸公園、東升工業園區等地,紫荊花迎風綻放;客家公園里,梅花含苞待放。花海梅江,在此刻愈發具象化。
推進綠美生態建設,是滿足群眾對高品質生活追求的舉措之一。近年來,梅江區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總抓手,錨定綠美生態建設目標,傾全區之力,繪就“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生態畫卷。
一組數據可窺見梅江區在推進綠美生態建設上下的苦功:今年以來,梅江區累計投入1.1億余元植樹60.72萬株,其中縣鎮村綠化達28.9萬株;匠心打造“青年林”“同胞林”等主題林255片,筑起綠美廊道6條、城鄉小公園103個,扮靚161個綠美自然村莊;引導群眾打造608個“美麗庭院”,建成綠美碧道68公里、綠美公路124公里。
推進綠美生態建設,梅江區的著力點之一在縣鎮村。近年來,梅江區以縣鎮村綠化為發力點,通過三級聯動,堅持重點突破,開展重點區域、示范路段綠化提質,精細化打造城市微景觀,構筑高顏值生態空間。
在客天下觀光路口,原先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已升級改造成綠美小公園。“以往要出去走走,要么去客天下景區、要么去泮坑旅游風景區,現在家門口就有小公園,每天都會帶孩子來玩。”梅江區三角鎮東升村村民梁叔表示,公園建成后,不僅提升了城市形象,還多了一個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客天下觀光路既是進入客天下景區的核心通道,又是連接城區與東升村的樞紐之一。近年來,梅江區將客天下觀光路納入重點區域,通過綠化美化,將臟亂差的小角落,打造成“口袋公園”與“小微綠地”,不斷提高“含綠量”。
為廣泛調動黨員群眾參與縣鎮村綠化的積極性,今年以來,梅江區全面開展“我為梅江種棵樹”系列行動。在各鎮(街),各地利用橫幅、發放倡議書等大力宣傳植樹綠化,積極營造“全民參與、植綠護綠”的濃厚氛圍。與此同時,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捐款、帶頭植綠、帶頭護綠,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參與美化綠化。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梅江區共有289支黨員先鋒隊、4556名黨員示范帶動群眾踴躍參與“我為梅江種棵樹”,累計組織義務植樹270場,掀起全民植綠熱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縣鎮村綠化的過程中,梅江區探索出了不少好做法。比如,江南街道針對連片土地“植綠擴綠、補綠增綠”空間小、難度大等問題,創新“飛地植綠”模式,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從其他鎮(街)“承包”土地,實現跨域共建綠化。
長沙鎮建立“1+1+5+N”黨員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廣泛發動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鄉村綠化工作,設立黨員責任崗、群眾志愿崗、代表示范崗,引導廣大黨員沖在前、作表率,引領帶動村民群眾共植新綠。
梅江區委組織部牽頭組建由區林業、園林綠化、水務、交通運輸等職能部門專家人才參與的“綠美梅江人才服務團”,為鄉村綠化工作提供綠化規劃、培訓指導、技術支持等,助力鄉村綠化工作更加科學、高效開展。
隨著一個個點位綠起來、美起來,一張“綠網”逐漸在梅江區鋪展開來。
二、以點帶面,建設2個綜合示范點
清晨,太陽初升,百歲山郊野公園里,三三兩兩的市民們結對成行,呼吸著新鮮空氣,從山底向山上進發。
從荒山到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百歲山郊野公園經過數年打造,如今已成為年均游客接待量達43.8萬人次的旅游景點。
“以前這里都沒路走的,這幾年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不僅增設了健身器材、路燈,打造了科普徑,還即將建成科普館。”周溪村村民古德能見證了百歲山郊野公園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巨變。
“我每天都要來爬山,鍛煉身體,時不時帶孩子來親近大自然。”周末,住在附近的市民張正鋒一早便帶著孩子來到百歲山郊野公園,一路沿著科普徑走,一路向孩子介紹林中的花草樹木。
近年來,梅江區秉持“筑綠生態,樂享自然”主旨,全方位升級改造百歲山郊野公園,完成2590畝林分優化、16120畝森林撫育,節點打造綠美科普公園、觀景亭,修成登山、碎石、林中步道超2300米,科普徑超6公里。
百歲山郊野公園的“變”是梅江區久久為功,持續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梅江區堅持示范帶動,持續推進清涼山、百歲山兩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性示范點建設,高效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果的展示“窗口”。
江北百歲山、江南清涼山,一南一北,猶如兩個城市綠肺,滋養著一方水土,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動能”。
冬至已過,深冬時節的清涼山郊野公園層巒高聳,林木蓊郁,園區的湖藍如碧,平如鏡,水杉的優美身姿倒映其上,亦真亦幻。
大批市民游客簇擁而來,或三五成群在水杉樹下飲茶賞景,或盛裝打扮在水杉樹下留下倩影,或舉起相機記錄美好時刻……山景、紅葉、人群在冬日暖陽下,定格成一幅濃墨重彩的天然油畫。
清涼山郊野公園位于梅州城區南郊,是全省唯一市級郊野公園。公園規劃總面積56.76平方公里,距離中心城區不到4公里,園內“綠色”“紅色”“古色”資源串珠成鏈,是市民群眾走進森林、共享生態的綠野之洲。公園內的泮坑旅游風景區,素有“梅南勝境”的美譽。
近年來,梅江區緊扣“清涼山上納清涼”理念,依循“1+5+N”思路雕琢公園風貌。生態維度上,實施2153畝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山上補植火力楠、紅苞木超1.5萬株,熱門路線添植楓樹、梅花超2萬株,聯動市民自發栽植2300余株,林分與林相煥然一新;打通“便民路”、落成生態停車場,打造“楓林瀑”等打卡點,鋪就客家文化長廊、各類登山步道超35公里,綠道文脈交織貫通。
“文化林”“人大代表林”……在公園入口高架橋下的空地,一個個主題林茁壯成長。“原先這里是雜草叢生的荒地,現在改造成了綠美小公園。”望著主題林旁的綠美小公園,泮坑村黨總支書記彭增文介紹,接下來,計劃修建一條步道,由公園向泮坑風景區延伸,方便市民群眾休閑鍛煉。
在持續植綠樹、造綠景,打造群眾休閑鍛煉、科普觀光好去處的同時,梅江區以建設清涼山郊野公園為抓手,積極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依托公園開發建設帶來的人流,大力發展鄉村民宿型生態旅游,引進世代客家、自在小院等37家優質餐飲民宿企業進駐。
一個生態好、環境美、特色顯、效益高、群眾滿意的綠美郊野公園加速生成。
三、點綠成金,探索“生態+”發展之路
“我要預訂兩包肉丸。”“留個聯系方式,以后還想多買幾包。”……12月1日至3日,第二屆廣東林業博覽會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舉行,作為梅江區的企業代表,廣東森峰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為參展做了充分準備,剛剛研發上市的新品就被企業帶到了參會現場。
森峰農林公司負責人黃衛星介紹,公司主打林下養生產品,這次參展帶來了靈芝茶、靈芝肉丸、靈芝孢子粉、靈芝酒、靈芝糖等,深受消費者青睞。“例如靈芝肉丸,第一天便賣出去500多斤,供不應求。”
作為廣東省林業、農業龍頭企業,森峰農林公司依托梅江區良好的生態資源,打造林下紫靈芝生產基地面積3150多畝,帶動500多農戶靠種靈芝戶均月增收2500余元,激活產業“造血”功能,實現企業有發展、村集體得增長、農戶增收益多方共贏。
森峰農林公司的發展壯大,是梅江區積極拓展“兩山”轉化路徑,實現點綠成金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梅江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生態增優”目標,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民宿、康養、林下經濟等多種轉化路徑,打通生態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價值轉化的通道,巧將綠色資源轉換成綠色財富,實現綠美資源全方位賦能區域發展。
夜幕降臨,位于西陽鎮桃坪村的源自然農場的燈光亮起,幾名年輕人組成的樂隊彈奏著流行音樂,將露營氛圍推向高潮。背靠大自然、遠眺梅城夜景,燒烤聽音樂、睡在帳篷看星空……愜意的生活方式,讓源自然農場逐漸走紅。
近年來,源自然農場借助自身茶園的自然條件、豐富的物產資料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開發以帳篷露營、戶外擴展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經濟,成為了梅州首批趕上“露營經濟”的企業。
“開業后一直很火爆。”源自然農場負責人陳海珠介紹,目前,源自然農場正結合森林環境、教育、文旅產業,以“種植—科普—觀賞—采摘—研學—勞動體驗”為產業帶,在全面提升農業價值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在筀竹村,當地積極探索“古驛道+”綠美產業發展模式,投入約1200萬元實施梅江區南粵古驛道項目(一期),活化利用古驛道綠美資源開發休閑徒步、戶外運動拓展等森林體驗項目,目前已面向海內外“驢友”組織舉辦了兩場徒步賽事。
“我們村林地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3%,古驛道有16公里,目前我們重點支持打造筀竹國際戶外運動基地,進一步將筀竹特色‘綠美+康養’產業做大做強。”筀竹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小龍介紹,筀竹村將通過發揮生態優勢,不斷打造發展勝勢。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推進綠美梅江生態建設,在規劃上精雕細琢、在建設中精益求精、在管護上一絲不茍,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全方位打造‘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綠美典范,實現生態惠民、利民、富民的美好愿景。”梅江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四、一線實踐,以庭院“小美”點亮鄉村“大美”
桂花、茶花、羅漢松……走進梅江區“最美庭院”賴艷霞家,樹木繁茂、花開朵朵、錯落有致。“我家有花園、菜園、樹林,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一步步打造才成了如今的樣子。”賴艷霞介紹,目前院內種有花草數十個品種,吸引了不少過往的群眾前來參觀。
“鎮村干部不定期上門宣講‘美麗庭院’建設,讓我們更明白建設‘美麗庭院’的意義,假如大家都能把自己院子變漂亮,鄉村就能真正美起來。”自家庭院獲評省“美麗庭院”后,賴艷霞自覺變為“美麗庭院”的宣講員,帶動周邊群眾美化庭院。
近年來,梅江區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組織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家庭充分利用院落空間、房前屋后種植適宜的花草樹木,打造四時常綠、處處皆美的美麗家園,以庭院和房前屋后“小美”點亮鄉村“大美”。
走進西陽鎮閣公嶺村,沿著村道往林風眠故居及林風眠紀念館方向望去,路的一邊是視野開闊的稻田,春季田間油菜花開,與客家民居、林風眠紀念館等景觀構成一幅山水畫;路的另一邊可見民房整齊排列,連片打造的12個“美麗庭院”大多栽種了花草,甚至配有戶外桌椅,可供游客休閑憩息。
通過點面結合,推動庭院小美融入于鄉村大美,讓閣公嶺村有了新變化。“不僅庭院美起來了,大家參與‘美麗家園’建設的意識也提高了。”談起“美麗庭院”建設,閣公嶺村婦聯執委陳建華頗有感觸。
推進“美麗庭院”建設以來,梅江區組織鎮村婦聯主席、村婦聯執委、“產業村長”等積極摸查村內適宜打造“美麗庭院”的基本情況,擬定目標數量、庭院對象,并吸納整合社會力量,成立梅江區“美麗庭院”建設指導隊伍,賦能“美麗庭院”建設。同時,該區通過重點推進典型鎮、村開展“美麗庭院”建設行動帶動整體提升,讓一家美帶動家家美,家家美扮靚鄉村美。
據統計,目前,梅江區有6戶家庭被認定為省“美麗庭院”戶、1個村為省“美麗庭院”村。經摸查,今年全區適合建設“美麗庭院”家庭共481戶,第一批典型村具備庭院條件的有74戶,建成典型村內“美麗庭院”25戶。